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管理论文IT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管理效果影响研究

IT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管理效果影响研究

擒神记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9 15:25:41

IT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管理效果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 论1.1 研究背景知识作为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在当前企业的经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 IT 企业而言,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一方面,与其他产品相比,IT 产品具有更新速度快、技术周期短、生产工艺复杂的特点,任何短时间的技术垄断都将由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难以获得长久的市场统治地位。也正因如此,新兴的 IT 技术公司林立,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而激烈的竞争迫使 IT 企业必须始终将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让知识在企业中不断流动并产生新的创意,转化为新的技术,以保证企业在当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较强的生存能力。作为智力密集型企业的代表,IT 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与其他企业间的竞争有所不同,IT 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因此,其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人才的竞争,此类企业需要借助人才的技术和能力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健康发展。IT 技术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此类企业生产力的根源和竞争优势的最终依托。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不断扩大,对 IT 企业员工而言,要求其拥有更加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逐渐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要求其拥有专业化的知识能力,以帮助企业提升综合竞争水平;同时要求其拥有更强的知识适应能力,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外界和自身提出的知识学习任务。而在企业中能否获得相应的提升也成为影响 IT 企业员工工作满意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无论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角度,还是从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内部营销角度,对知识管理的研究都将是 IT 企业未来发展中不能回避的管理问题之一。在数据极速膨胀的时代,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而对于以信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IT 行业的员工而言,在与各类信息的接触频率上更是高于其他行业。但工作中处理的信息数据与员工提升自身知识能力的相关信息是有区别的。在 IT行业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是很难为员工带来知识能力提升的。只有通过其他知识信息源处获得的相关信息,才可能对其知识能力的提升带来帮助。而对 IT 企业员工,企业社会网络结构中的结点是这种知识源的重要形式之一。众所周知,所有经济组织和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重、复杂又相互交叉的社会网络中。组织或个人的社会网络结构代表着其与外界的联系方式。在社会网络中,关系是因,联结是果,关于系就有联结,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结搭建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架[2]。而对 IT 企业而言,员工的知识转移效果与其在企业中的位置以及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有着重要关联,尤其是那些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知识,更是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积极构建社会网络的原因,一方面是它能够及时提供有利信息,另一方面是社会网络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向员工输送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知识资源。因此,站在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要求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对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应给予必要的关注。.......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 研究目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之前依靠各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到当前的转向可以循环再生的各类资本。而其中知识就是一项重要的新兴资本[3]。有人做过统计,Microsoft、IBM、CISCO、Lucent、Intel、Noia 六家公司的知识,已经与人类 6000 年挖掘的黄金的价值相同,这充分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当前在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总资本中,智力资本己占到了 75%,IT 行业作为典型的智力、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资产已经成为其核心和主要资产[4]。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转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保持竞争的优势位置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5]。对于 IT 企业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广大员工,因为作为知识载体的员工是 IT 行业发展中的核心角色。对 IT 企业而言,知识的创造、利用和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都需要通过员工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来实现[6]。可以说 IT 企业的竞争就是员工的竞争[7]。员工之间有效的知识转移,是 IT 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助力。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究 IT 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结构对其知识转移效果存在何种影响,如何利用这种影响提升员工的知识转移效果。........第 2 章 理论基础2.1 社会网络理论2.1.1 社会网络的含义社会网络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伯特提出,同时,在格兰诺维特强弱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伯特还提出了结构洞的相关理论[39]。可以说,任何经济组织或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与联结,这些社会关系镶嵌或悬浮于一个由多种关系联结交织成的多重、复杂、交叉重叠的社会网络中[40]。当前研究人员对社会网络定义的描述较为一致,认为: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它是由众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其中的节点指的就是人或组织,而节点间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网络。根据我国学者王夏洁等的研究,社会网络的含义具体包括:社会资本、强弱联结和结构洞三个方面[41]。其中社会资本指的是以个人或组织构成的各类社会关系为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网络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一般情况下,个体的社会资源丰富程度与其社会网络的规模大小、异质性大小有直接联系。个体所联系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其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就越倾向于丰富;此外,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之间的差别越大,其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种类也就越全面。强弱联结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42]。在该文中对强弱联结的划分以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为标准。一般情况下,强关系更容易在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年龄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间建立,而弱关系则更容易发生于社会经济特征存在差异的个体之间。弱关系的建立需要以强关系为基础和支持。而强关系所能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则也具有与弱关系类似的稳定和高质量等特点[43]。美国社会学家伯特通过将社会网络的形式进行分析,阐述了结构洞的含义,提出了结构洞的理论。通常情况下,社会网络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存在关系间断的情况,即整个网络中的所有个体与其他个体间都能够自由顺畅的发生联系;另一种情况是网络中存在关系间断的情况,即存在只与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发生联系的个体,由此产生的类似洞穴的社会网络结构被称为结构洞;。此外,Burt 还提出了判断结构洞存在的两个标准,即凝聚性和对等性[44]。........2.2 知识转移理论结合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对知识转移的描述,可以将知识转移的含义进行如下解释:知识转移指的是知识从独自一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独自一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或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的具体过程涵盖两个方面: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根据这一结论可知,知识转移的前提是知识的共享,其形式包括面对面交流、电子邮件、文件文档等。而完成知识转移的第二步就是知识的吸收,其表现为能将共享获得的知识应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实际活动中。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而达到预期的知识转移效果也是知识管理活动追求的重要目标。结合当前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研究,由于角度的不同,对知识转移效果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对知识转移效果进行定义的角度主要包括知识转移的参与者角度、知识获得总量的角度以及知识转移范围与程度的角度。以知识转移获得参与者的角度,Hansen 提出了知识转移效果的衡量标准,即知识传递者完成各自预定目标所消耗的时间和知识接受者获得的知识量[45]。ReagansMcEvily(2003)通过研究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提出应以知识传递者发送知识的难易程度作为知识转移效果的衡量标准。ArgoteIngram(2000)以知识接受者的角度定义了知识转移效果,认为知识转移效果指的是接受者在知识转移活动之后对知识实现接收和再创造的水平[46]。从知识获取总量的角度,GuptaGovindarajan(2000)提出以知识转移活动获得的相关知识总量来定义知识转移的效果[47]。CummingsTeng(2003)认为应以一段时间内转移的知识总量作为知识转移效果衡量的标准[48]。张志勇等(2007)通过研究也认为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的是知识转移过程中所转移知识的量[49]。基于知识转移的范围和程度,曾凯、彭伟(2021)认为知识转移的效果包含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所获取知识的丰富程度)和知识深度(某一专业领域中所含知识的量)三个维度[50]。孙源(2021)以社会网络视角,通过建立模型,探究了知识网络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知识转移动机的中介效果[51]。知识转移理论在下文的研究中将作为因变量选取的理论依据,论文将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制定知识转移效果的调查量表,从知识接受者的角度进一步探究社会网络与知识转移效果间的关系。...........第 3 章 研究假设推导与概念模型.........153.1 社会网络结构与知识转移效果的相关假设..........153.1.1 网络强弱联结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假设.............153.1.2 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假设.....163.2 中介变量的假设推导......173.3 假设总结与概念模型推导........193.3.1 假设总结.....193.3.2 概念模型推导.......193.4 本章小结......20第 4 章 实证分析.......214.1 问卷量表设计........214.2 正式调查与统计分析......31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354.4 模型与研究假设检验......354.4.1 适配度检验与模型修正...........354.4.2 假设检验.....374.5 本章小结......39第 5 章 分析结果讨论与管理提议.........405.1 分析结果讨论........405.2 管理提议......435.3 本章小结......47第 5 章 分析结果讨论与管理提议5.1 分析结果讨论法获得支持。现分别对 IT 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社会网络结构对 IT 企业员工知识接受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IT 企业员工知识接受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以及 IT 企业员工知识接受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分别进行讨论分析。论文所说的联结强度指的是 IT 员工在企业内与和自身相关的知识源之间的关系强度,通常情况下,当与知识源的关系不断强化时,其自身对企业中所传播知识的接受意愿也在不断增加,表现为愿意参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接受企业中知识源所传播的知识。根据研究提供的路径模型,员工知识接受意愿<---联结强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17(p<0.001),说明联结强度对 IT 企业员工知识接受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的网络密度和中心性两个变量之所以能合并,说明二者反映了 IT 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同一方面,也就是说当一个员工在企业中的关系网络密度越高时,其所处的网络位置也就越具有中心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于处于网络中心的员工而言,获得知识的机会更多,相应也有更多的选择,进而表现为更加愿意接受知识。根据研究的最终路径模型,员工知识接受意愿<---网络密度与中心性;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81(p<0.05),说明网络密度与中心性对 IT 企业员工知识接受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结 论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结构理论、知识转移理论,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的方式探讨了 IT 企业员工社会网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知识接受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经过研究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中部分假设来自企业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经过问卷题项的修正和调整,得到了论文的相关假设,通过对预调查和正式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这些假设得到了证实,说明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其社会网络结构的特点对知识转移效果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根据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个别题项的信度较低,通过删除信度较低的题项,得到正式调查问卷。经实证检验发现,正式调查数据在信度和效度上均达到标准,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同时研究中设计的结构方程概念模型在与实际数据的拟合上也达到了要求,说明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3)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具体的实证分析得到:IT 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包括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与中心性和网络范围 3 个维度 10 个题项,中介变量测量量表包括知识接受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 2 个维度 6 个题项,知识转移效果测量量表包括知识满意度、便捷与灵感、日常工作与效率和竞争力与创新性 4 个维度 12 个题项。(4)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发现,社会网络结构下的三个要素对IT 企业员工知识转移效果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接受意愿在社会网络结构变量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中介效果显著,知识吸收能力在联结强度和网络密度两要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中介效果显著,在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中介效果未得到证实。(5)为提高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效果,IT 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考虑从帮助员工建立有助于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结构、多角度提升员工的知识接受意愿以及关注员工知识吸收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开展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活动。..........参考文献(略)

标签:我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