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会计论文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会计学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

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会计学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

极战圣体围观:℉更新时间:2021-12-20 15:10:47

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会计学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

这是一篇会计学学校毕业论文,本文以 2021 年2021 年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冗余在两者关系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技术创新

世界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逐步建成,全球一体化趋势也更为明显,全球一体化给公司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公司推向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1978 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能还未完全展现,尤其是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更需挖掘。进行研发活动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源泉,也是一个公司实现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首先研发可以保证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期发展;其次通过进行研发投入活动可以不断的累积存储知识技术形成公司核心资源。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长时间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尖端核心技术,要打破这种僵局,中国企业就必须关注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益,重视研发,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强度,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争取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1》中指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1 年的时候能够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及科学研究能力,实现科学技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保证到 2050 年的时候实现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愿景,那时国家的基础科学和尖端科研实力均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的数项科学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为生活及生产的改进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2021 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就初露眉目,到 2021 年供给侧改革更是得到全国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供给侧改革以实现要素流动成本的减少,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主要目标。供给侧改革要求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生产要素相融合,其改革核心就是要实现有效供给潜能的释放。陈炜嘉(2021)认为此轮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是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推动新一轮宏观经济的增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创新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时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迈进先进创新型国家序列的目标将鞭策全社会踊跃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擦亮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的名片。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企业不创新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很难逃过被灭亡的命运。公司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共同诉求。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上,紧扣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论述。将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作为解释变量,将组织冗余作为调节变量,以公司成长性为最终被解释变量,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检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对公司成长性的直接作用,以及组织冗余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最终,得出相关结论与提议以及发现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依次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节介绍了本文研究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三者关系所基于的背景,该研究的在理论与现实方面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并介绍了本研究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运用何种方法来进行研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本章节首先对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三者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接着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的相关文献。最后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找出与本研究关于的经验与理论支撑,发掘现有研究的间隙与不足,提出本研究的可行性。

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本章节为了从理论上验证研发投入强度、组织冗余与公司成长性存在相关关系,依次介绍了:技术创新理论、组织冗余理论、公司成长性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之后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 5 个基本研究假设。

第四章为研究设计。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研究数据的来源及其筛选条件,其次在第二章与第三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模型的设计,最后依次介绍了模型内每个变量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样本数据依次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均值T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等,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并通过改变研发投入强度与组织冗余的计算方法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提议。本章节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针对性的就如何提高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利用好组织冗余,提升公司成长性提出了相关提议,最后发现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后续研究做出瞻望。

.........................

第 2 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研发投入强度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研发是以增加知识总量为主要目的,使用现有知识去创造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活动。根据经合组织的定义:研发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将这些创造性的知识积累储备起来,在这一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再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尽管对于研发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研发就是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对研发活动进行定义时又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广义的研发涵盖了国家和公司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个部分。本文涉及的研发专指狭义上的研发,只包括公司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

本文理解的研发投入是指公司为维护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与优势地位,以获得利润为最终目的,使用公司内部现有的设备技术和知识人才,以创新项目为对象而发生的资金与人才的投入。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是公司研发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两个关键性要素。研发投入强度实际上就是指公司在研发资金和和人才上的投入力度。若公司希望通过获取超额利润以保持其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科研能力是其必经之路,研发费用投入的充足性是公司研发水平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公司自主科研、创新项目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保证。

权力行为来源观认为组织冗余是公司内部权力相互斗争的产物,认为公司经理们会利用信息优势来谋取私利,他们为了获得超额资源,在预算申报时通常会隐瞒高报费用成本。组织内部间的利益斗争行为会导致经理们对资源的抢夺,最终造成组织冗余的产生。但是,权力行为来源观不能阐释所有的组织冗余来源。首先,中小公司组织层级相对简易,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难以实现这种权利行为;其次,公司的上级领导经过长期管理经验的累积能够合理估计所需投入,能有效发现下级经理们的瞒报行为,使用相应手段阻止组织冗余的不恰当増加。

...............................

2.2 文献综述

2.2.1 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

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后发现,支持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呈正相关关系的文献占主流。Mansfield(1962),Regan(2006)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型公司,中小公司研发投入对公司成长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18, 19]。Smulders (1995),ylaheio(2021)指出相对于盈利能力不佳的公司,盈利能力好的公司倾向于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因为研发投入带来的创新成果产出能为公司创造出特殊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公司成长[。Uhlaner et al(2021)对中小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发现公司合作、知识共享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公司成长,同时也发现公司规模在技术创新与公司成长性之间存在调节效应。顾艳辉(2021)分别用净资产增长率、税后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对净资产增长率,税后利润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主营业务增长率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均能提高公司的成长性,促进公司发展。Yang(2021)基于知识基础观研究发现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公司长期成长。孙维峰(202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成长显著正相关,并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研发投入强度低的公司,研发投入高的公司研发对公司成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Manjon Merino(2021)通过研究指出研发投入对公司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杜勇等(2021)通过实证研究法同样得出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促进公司成长性水平的提高。

但也有部分学者在对两者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之后得出了不同的论断。陈丹(2021)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技术人员比例、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比率来度量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的研究方法,实证检验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小公司的技术人员比例与公司成长性之间无明显关系,技术人员的人均专利数与公司成长性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研发经费的投入比率对公司成长存在负面影响。Nunes(2021)以中小制造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为高新技术公司与非高新技术公司,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组中,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呈U;型关系,在非高新技术组中,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负相关。

.........................

第 3 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5

3.1 理论基础 ...................... 15

3.1.1 技术创新理论 .................... 15

3.1.2 组织冗余理论 ................... 15

第 4 章 研究设计 .......................21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1

4.2 模型设计 ........................ 21

第 5 章 实证分析 ......................25

5.1 描述性统计 ........................ 25

5.2 相关性分析 ....................... 28

第 5 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全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与非国有两组进行分组描述性统计,并做了均值 T 检验,结果见表 5.1。

从研发投入强度(RD)指标来看,在中小板上市公司全样本中,研发投入强度(RD)指标的均值为 0.048,中值为 0.036,表明我国某些中小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处于较低的水平,低于版块平均值,我国中小板上市从公司总体上研发投入水平有待提高。研发投入强度(RD)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0.516、0.000,表明不同公司之间的研发投入强度存在较大差距。在国有中小公司组中研发投入强度(RD)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分别为 0.056、0.516、0.000、0.065,非国有中小公司组中研发投入强度(RD)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分别为 0.046、0.465、0.000、0.042,组间差异均值 T 检验在 1%水平上显著。说明从平均水平上近五年中小板国有上市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激励创新,国有企业更加容易获得国家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导致总体上中小板上市国有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提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 20212021 年五年间中小板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强度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并探究了组织冗余对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试图探索出更好的提高公司成长性的路径。从总体上看,本文的研究实现了预期目标,主要结论如下:

(1)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越高公司的成长性也越强,与国有公司相比,非国有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对公司成长性的促进作用更大。(2)研发投入对公司成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当期的研发投入显著促进公司下期的成长性,这种滞后效应在国有公司中更加显著。(3)在不同的成长性水平之下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的成长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随着成长性水平的提高愈加显著,在滞后一期的研究中仍然存在此种正相关关系且更加显著。(4)总体上,公司内部少量的沉淀性冗余正向调节(加强)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但是过多的沉淀性冗余负向调节(削弱)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5)非沉淀性冗余正向调节(加强)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成长性的关系,这种正向调节作用显著存在于非国有公司中。对上述结论依次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