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经济论文集散效应视角下税源及税收背离问题研究

集散效应视角下税源及税收背离问题研究

明瓦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9 09:43:44

集散效应视角下税源及税收背离问题研究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俗语放水养鱼;告诉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鱼的生长离不开水的孕育滋补。对于税源与税收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明白税源是税收的源泉。税源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税源。从税源与税收的鱼水关系延伸到一个规范的经济体,那么一个地区的税源与税收应该保持一致性即一个地区拥有多大的税源就应该获得相应的税收收入。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区域经济活动复杂性的特点,普遍存在着税源与税收不一致的经济现象。税源与税收的不一致,简易而言就是一个地区的居民和政府共同创造出了税源,因为经济活动与财税制度的共同影响而使税收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集散效应,从而让这个地区税源形成的税收被其他地区所获取,而创造税源的地区却没有获得这相应的税收收入。这一事实违背了税源与税收一致性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与税收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普遍现象。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基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优势的考虑,中央政府决定实施非均衡发展;:即采取向东傾斜、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自此,东部地区经济开始腾飞,东部地区与中、西、东北其他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在这一非均衡经济发展的情形下,税源与税收相背离的状况也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对于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而言,其有效的改善不仅仅是地区间财政分配的需要,也是对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对此,区域经济活动与财税体制共同作用产生税收转移的集散效应对税源与税收的背离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2研究对象及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为了方便本文能基于集散效应视角对税源与税收相背离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首先对国内的税源与税收的背离问题进行剖析;然后基于浙江省内11个地级市的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采集1994-2021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相关统计数据,结合财政学、区域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浙江省税源和税收背离问题,以期对我省税源与税源背离研究做出贡献。按照税收的收益原则,某一地区内所征收的税收收入应该与该地区的税源相匹配,若地区税收所占区域总税收比重与地区生产总值所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不一致则产生了税收与税源的背离。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地区存在税源总量与该地区应有的税收收入不匹配的事实,其揭示税源与税收相背离的问题。在本文中对于税源与税收背离的分析限于区域间税收竞争、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所引起的税源与税收背离:即因税收竞争导致区域间税源的跨地区流动从而带动税收转移、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与财税体制共同作用导致税收转移所形成的税源与税收背离。为凸出本文所研究税收转移的集散效应对税源与税收背离的影响,本文中的税源与税收背离不包括由于中央税而造成地方税收向中央转移、因税源计量引起税收转移而发生的税源与税收背离。.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逐渐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理论也逐渐显示其重要性。虽然区域经济理论是一个许多流派、多种观点汇总的经济理论,但其对于世界各国发展其自身的区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下文便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划分标准区分的两种理论进行综述。在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发展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占着主导地位。其代表性理论为罗森斯坦一罗丹的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Rosenstein-rodan,1943)的推进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初期应该将其投资以一定比例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着较强外部经济效应。其理论核心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相关经济行业部门协调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突破其经济发展上的瓶颈,以便相对落后的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全面推动其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纳克斯(Niirs, 1953)的恶性循环理论认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循环和需求不足循环。从供给角度出发:较低的生产效率?较低的收入较低的储蓄资本短缺较低的生产效率;从需求角度出发:较低的生产效率?较低的收入较低的购买力较低的投资拉动?较低的生产效率。供给和需求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增长无法实现,因此必须进行平衡发展战略:同时在广大的范围内对各个行业部门进行一定的投资,实现行业部门之间协调发展;扩大市场的规模以弥补市场需求不足。

..

2.2税源与税收背有的国内外研究

对于税收横向转移的理论研究,自蒂伯特(Tiebout)以来,国外经济学家已经从多种角度丰富了该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蒂伯特指出由于地区间政府出于税收竞争而产生的税收转移,对促进政府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后续的研究则注重各种因素产生税收转移从而导致税源与税收的背离,使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流动,影响区域资源的配置,因而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差异。国内对于税源与税收背离的问题更是注重。由于地方政府对于解决税收收入在省际间转移这一问题的迫切,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2006)成立税源与税收问题研究;工作组,对税源与税收一致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其中包括对税源与税收背离的判定、税源与税收背离形式的分析?等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并且提出了从制度层面对区域间税收收入横向转移进行规范、坚持税源与税收一致性原则,等解决背离问题的具体政策提议。在我国现行税制下,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应向企业注册地缴纳税收。跨地区经营企业主要指那些跨不同税收管辖地经营的企业,即纳税企业的经营活动地分布在不同行政区域。所以在现行税制下,跨地区经营企业仅需向注册地繳纳税收,对于那些非注册地,虽有跨地区经营企业的营运活动所形成的税源,但不能征税,因而非注册地税源所形成的税收收入却转移至跨区经营企业的注册地。

.

3税源与税收背宵的现实考察..........16

3.1国内稅源与税收背离的现状.........16

3.2浙江省税源与税收背离的现状.........20

3.2.1税源税收背离分析的指标与数据说明.........20

3.2.2浙江省税源税收的背离分析结果与含义.........21

3.3小结及研究问题的提出.........25

4税源与税收背离的集散效应分析.........27

4.1集散效应模型:理论基础与假设条件.........27

4. 1. 1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27

4.1. 2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28

4. 2集散效应模型: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30

4.2.1集散效应模型的构建.........30

4.2.2集散效应模型的实证.........32

4.3集散效应模型:假说提出与经验检验.........36

4.3.1本文研究假说的提出.........36

4.3.2研究假说的实证检验.........36

5结论与政策提议.........41

5.1研究结论.........41

5.2政策提议.........41

5.3研究展望.........45

4税源与税收背离的集散效应分析

4.1集散效应模型:理论基袖与假设条件

本文基于集散效应视角对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的研究,先分析税收转移造成税源与税收背离的集散效应,即借鉴早期税收竞争研究中的区域资源流动模型,通过税收反应函数构建税收转移的集散效应模型;再通过集散效应的具体量化结果,对税源与税收背离程度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于集散效应视角下对背离问题的具体改进提议。在区域经济学理论阐述中,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分布总是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经济学家因纳.缕尔达尔1957年在其《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首次提到了 集聚;与扩散;的概念。而后赫希曼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区域经济增长极会产生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上述两种对立统一的经济效应也就是本文论述的集散效应。集聚效应;指经济活动处于妒张时期的地点或区域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与贸易活动,从而自身加快发展因而使得其周围地区的发展速度变缓;散效应;则是指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边地区,会随着扩张中心的基础设施改善等众多有利因素,可以从沪张经济中心获得资本、人才等经济增长要素等,并被刺激促进地区的发展,从而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

结论

本文以税源与税收背离理论以及关于区域经济集散效应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和计量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并测算了浙江省各地市税收转移的集散效应模型,并结合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实证分析了浙江省税源与税收背离程度与集散效应的相关趋势,从而对浙江省区域间税源与税收的背离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与解释,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在对浙江省内11个地市基于税源税收一致性原则进行税收转移流向分析后,发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区域间的税收转移对我省税源与税收的背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离散度、税收离散度、投资离散度、人力离散度对于税源税收背离度的影响。之后本文构建浙江省各地市间税收转移的集散效应模型,并进行了多元计量回归分析,从而得到集散效应刻画值的时间序列;进一步研究发现集散效应的估计值趋势与浙江省税源与税收背离度的趋势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在对税收转移的集散效应与税源税收背离度进行计量检验之后,本文最终得出浙江省税收转移的集聚效应增强与扩散效应减弱是影响浙江省税源与税收背离程度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一关键性结论。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