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经济论文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空间集聚及经济增长

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空间集聚及经济增长

海盗系统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9 10:07:15

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空间集聚及经济增长

1导论

虽然在过去二十年中新经济地理学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却仍然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新经济地理学动态理论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无可否认,对于经济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增长问题和空间维度上的集中问题是混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分离的两个维度,并且现有研究证实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渠道,然而人们对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仍然并不清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证上来看,人们对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现有理论研究强调了在商品贸易成本下降的过程中,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情况,但是却忽视了区域间资本和知识流动成本下降对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气区域壁垄既是区域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维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区位分布的影响大不相同。事实上,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区域壁全完全不存在,那么整个空间就可以税变成一个点,人们在经济系统中的任何位置进行交易都不会因为距离产生成本,区域问题也就不存在了。鉴于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空白,因而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无疑是前沿的和新颖的。

.............

2文献综述

2.1引言

从本质上讲,对于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问题的讨论必须偏离新古典范式。只要经济学家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地思考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那么对经济地理的研究就会徘栖于主流之外。所幸的是,将规模报酬递增成功地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焚生扫清了技术障碍。基于模型的技术处理,以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运输成本为基石构建的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与研究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传统范式不同,新经济地理学更加注重对个体选择和市场出清之微观基础的刻画: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地理上的区位选择取决于集聚力量和分散力量的相对强弱,从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在模型中是被内生决定的。

2.2两区域静态模型

随着运输成本降低到间断点之下后,带来两地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差异,劳动力的福利水平不再相等。随着运输成本降低到维持点;之下后,两地形成中心外围;结构,集聚在中心地区。当运输成本下降并趋近于零时,消费者价格指数趋向相等,非熟练劳动力福利水平相等,两地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呈倒U;型变化趋势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先富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只有经济一体化推向纵深阶段时,全体国民福利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的相对福利差距也不断缩小。

3中国的空间集聚:共识与分歧.....................33

3.1引言...........33

3.2中国经济集聚趋势及国际比较..........34

3.3经济集聚的影响:增长与差距...........42

4区域一体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55

4.1引言........55

4.2基本模型...........58

5二重开放、产业的区位分布与经济增长.......86

5.1引言...............86

5.2基本摸型.............87

6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6.1引言

本文认为研究者们之所以对威廉姆森假说存在与否争论不休,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人们对威廉姆森假说实现的机制并不清楚。一个基本但却被忽视了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本文的理论部分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初步的解释,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交通和通信等基細设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将使得知识在区域间的流动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削弱集聚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空间集聚的成本不断上升。在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最终集聚的成本超过了收益,于是在经验上表现为集聚对增长带来不利影响。遗憾的是,对上述理论解释,尚缺少来自经验的支持。本章即采用中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验证,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6.2理论假说与研究设计

然而,随着产出规模的不断大,也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效应,这种负效应也可以被称作是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又可以分为内部规模不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两种表现形式。内部规模不经济如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管理运营等成本就会增加,由此可能导致决策和管理信息失真等。集聚可能会带来的外部规模不经济包括交通拥堵和通勤成本提高等。随着经济活动的集中,城市规模将会大,城市越大,劳动力通勤的距离也越大,费用也随之上升,此外,对于很多大城市还存在着严重的交通拥堵等问题这也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发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鲍堂。

..........

7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按照现象影响一一政策效果的路径,对对于中国经济集聚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研究,并结合国际经验展开讨论。总体来说,从世界范围内各个维度来看,集聚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无论是从产业空间集中程度还是从城市规模分布来看,中国的经济集聚程度都算不上高,因而控制经济集聚程度是缺乏效率的。然而由于地区差距(包括人均差距和总量差距)的大往往与经济集聚相伴随,因此,在一些地区差距较严重的国家或经济体,区域政策往往在重塑经济地理版图上被寄予厚望。遗憾的是,这种通过区域政策追求平衡的美好愿望大多以失败告终。在欧洲,政策制定者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向中心地区集聚的力量是如此之强,以至于那些致力于发展落后地区的政策虽然花费巨大但收效甚徼。在中国,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地区差距扩大的态势暂时得到缓解。但如果地区差距的改善仅是由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政府支出抑或给予的优惠政策引起,那么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始终不会发生,除非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等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得到根本好转。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