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经济论文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蛊真人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9 10:36:54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资源类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压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的下降与我国长期忽略资源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是世界上资源大国之一,我国国土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73 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 3 位。我国 2021 年水资源总量为 27957.86 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位居第六位。截止 2021 年底,全国森林面积达 2.08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21.63%,居世界第 11 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 159 种,已探明矿产储量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 12%,位居世界第三,其中,钨、锑、稀土、钒和钛等探明量居于世界首位,铜、铅、铁等主要矿产资源探明量居于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基本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并且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森林面积 0.145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58%,居世界第 53 位。石油、天然气等对工业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7%。人均占有量低,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我国资源的劣势,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都是以经营性国有资产为重点,对资源类国有资产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少。然而我国目前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资产流失等问题,主要就是源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因此,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与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相契合的管理体制已提上日程。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由来已久,自 20 世纪初期开始,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将自然资源管理与经济学相结合,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也即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研究;二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资源类资产的优化配置问题。许多国外学者对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进行了研究。将自然资源作为资产(即资产化)管理的思想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威廉•配第提出的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委财富之父;著名论断。随后在 18 世纪到 20 世纪初,亚当•斯密、杰文斯、李嘉图、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从自然资源的稀缺;角度重点研究了经济和资源的关系,并得出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解决自然资源的稀缺问题的结论①。1924 年,伊利(R.T.Ely)和莫尔豪斯(E.W.Morehous)合作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原理》是资源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之作,是资源资产化管理思想的源泉。随后,哈罗•德霍特林(H.Hotelling)在其 1993 年发表的《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中,提出了著名的侯太龄定律;。迈克里•弗里曼(A.Myric Freeman,2009)在《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一文中,结合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提出了多种评估资源价值的方法,包括权变评价法、房地产价值模型、代际间的福利计量等。这是对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的基础。欧尼•周西(Ernie owsey,2021)在《自然资源开发的真实成本》一文中,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类型,从使用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不同供给率下的自然资源消费等角度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真实成本进行了研究。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

本部分主要介绍国有资产、自然资源、资源性资产等与资源类国有资产相关的概念,以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理论知识,同时本文介绍了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为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方向与重点。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所有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依据法律规定国家作为唯一的代表,代全国人民行使所有权。一般来说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以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和财产权利。;狭义的国有资产是指以资金投入形式进入社会生产中,并能为国家带来效益的国有资产,一般存在于各类国有及国家控股的企业中。我国国有资产分布广泛,根据不同性质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其用途及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资源类国有资产。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地点的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①。我国地大物博,各类资源储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资源性资产是那些在现有水平下能够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当人们的现有知识和科技水平不能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就只是以自然资源的形态存在而不是资源性资产。然而一种自然资源是否能成为资源性资产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当时所处的知识科技发展水平有必然的联系。

2.2 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

对于产权;这一概念在经济学界没有一致的解释。德姆塞茨在对产权进行研究时,将产权定义为一种社会工具,帮助独自一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②;。阿尔钦则认为产权是一种在选择经济品时的强制性权利③;。科斯从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产权进行了研究,在科斯看来,只要交易成本不存在(为零),那么产权结构对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没有影响,而现实生活中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认为明晰的产权关系是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经济摩擦,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④。综观上述各种产权定义,可以认为产权即指对财产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包括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且具有排他、有限、可交易、可分解、行为性等属性。产权理论认为市场交换的实质是权利的交换,在产权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产权,必须是唯一的、产权主体明确且能自由交易的,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①。在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中,产权明晰体现了产权的排他性和可交易性,但并非认为只有私有产权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无论是私有产权制度还是公有产权制度,只要具有明晰的产权、明确的产权主体,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如科斯认为,衡量产权制度的效率就是制度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产权主体清晰、责任边界明确、外部性降低等因素。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为产权交易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使产权主体交易更加的规范化和公开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②。清晰的产权主体能够为产权交易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的责任边界是减少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外部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纠纷的发生,降低外在成本。

.

第 3 章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历程........20

3.1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历程........20

3.2 部分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23

3.3 我国现行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架构........27

第 4 章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31

4.1 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缺位....31

4.2 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不适应现实需要........32

4.3 资源类国有资产定价偏离市场准价体系........35

4.4 资源类国有资产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健全........37

第 5 章 国外资源类资产管理体制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39

5.1 国外资源类资产管理体制........39

5.2 国外资源类资产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40

第 6 章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径

6.1 明晰产权,建立资源类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体制

针对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本文从明晰产权,实现资源所有权统一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体制改革提议。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就是产权管理,明晰产权是进行资源进一步勘探管理、开发利用管理的前提。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部门分类管理带来的利益协调不畅,部门间的权、责、利不清,究其根本是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因此,明晰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工作。加强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以及产权转让的管理工作,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体系,通过不同的产权安排,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平衡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虽然经过多次体制改革,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建国初期的 15 个减少到目前的 5 个,但是仍然存在管理机构间沟通、协调不顺畅,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利益互相争夺的现象。各类自然资源不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对自然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充分利用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统一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所有自然资源进行系统协调、规划是必然的。

结 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也开启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阶段。资源类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指明了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对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有经济活力具有深刻意义。通过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缺位、激励约束机制不适应现实需要、资源定价偏离市场准价体系以及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健全四个方面的问题。过低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及短期行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价格却长期偏离其市场经济准价体系,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于体制改革,依法管理模式难以实现。为此,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创新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下一步深化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本文针对现存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创新路径:

一是明晰产权,建立统一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现资源类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统一管理,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

二是设计适应现实需要的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从三个角度进行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和规范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国有资产开发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激发资源管理者和开发者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资源定价体系。对资源类国有资产实施资源税改革,进而强化资源税费的作用,提高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程度,最后形成一套科学的适用我国需要的资源定价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的法制化管理体系。健全专门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督体系是我国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的必然要求。

因此,为突破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将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为前提,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资源的市场化程度,是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