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经济论文以制度的视角对青海省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以制度的视角对青海省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战神领主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9 12:13:03

以制度的视角对青海省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西部大开发使青海省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西部战略中,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上取得了史前没有过的成绩,发生了一系列向好的改观,步入加速起飞新阶段。但横向比较则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旧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偏远民族地区发展乏力,政策带动效果不可持续,发展滞后依然是突出问题。按照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传统经济学视角(地理决定论),对西部偏远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往往会陷入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西部偏远民族地区由于在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上的先天劣势,对资本要素和物资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吸引相对弱势,这会导致在后继的竞争发展中,因为处于劣势所以发展落后,因为落后所以落后。显然,传统的研究法过分强调区域经济的地理决定性,对民族地区与众不同的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价值取向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避而不谈、或浅谈辄止,忽略了制度因素对民族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从实践看,2021 年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稳健均衡发展成为目标,当前,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已逐步逐项被落实。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时,制度性改革成为突破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及时安排启动有效的新制度;在民族地区,强调设计保护民族与众不同文化权利的民族融合机制,减少异族摩擦和社会异端;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最终实现不同区域的全面脱贫。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在制度层面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异域间在制度环境上的对接。供给侧改革;从制度的供给端提出,改革核心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和社会保障成本等,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强调要依靠制度性改革,将制度作为激励手段促创新。2021 年全国两会再次把制度创新提上日程,在全国范围普遍开展税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法制改革等的落实工作。2021 年 3 月起,青海省开始商事制度改革,逐步在产权保护、科技成果管理、外商投资、商事审批等方面尝试简政放权。新常态下,青海省民间投资热情高涨、创客;队伍扩容、新企业大幅增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制度环境建设成为改革重心。综合考虑国家大政方针的战略导向和青海省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传统理论解释的不足,提出从制度的视角看青海省经济发展,并提供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既顺应了趋势,又可以刷新人们对青海省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解。以期达到通过分析制约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以便更好地顺应趋势,推动青海省制度变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2.1 制度的界定正式制度较易定义,但含义外延随时代变化和经验积累有所拓展;非正式制度则常与文化混同,不易区分。所以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定义和界定。制度最初是社会学里面的概念,它泛指一种以规则及其运行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社会结构,一种模式便能代表一种社会的秩序。最早对于制度的记载始于《尚书》,不过多是些对当时历朝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初涉,还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最早有文字描述的制度;出现于《辞海》,其描述制度的含义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美国《韦伯斯特字典》和《美国文化遗产大字典》里讲到:制度就是行为规范;。可以看出,最早的制度与邦国的缔造息息相关,实质是,一种为了约束人的行为,由权威机构制定,并为所有成员所遵守的规范。鉴于文章要涉及到经济学领域,所以本文侧重从旧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界定的观点来表述。旧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界定。最通用的制度定义由凡勃仑和康芒斯给出。凡勃伦(1899)[1]定义制度是个人或社会对关于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康芒斯(1934)[2]定义制度时说: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凡勃仑对制度的界定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制度的一种类别,即非正式制度,然而他的定义并非完全科学,并没有抓住制度的最一般本质。而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性地控制个体行动;,控制工具是各种规则,即制度是一种行为范,道出了制度的本质。然而,无论旧制度经济学或其他社会学科,对制度所做的描述都略有浅显。对其做出更具体表述的是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章 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全国性问题,也是历史问题,青海处在不均衡的一极,是欠发达地区。制度学派认为是制度变迁促成了经济发展不均衡。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制度变迁为何会促进经济不均衡,以及以什么样的途径起作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此作了详细论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制度变迁理论基于它的道路依赖特性,严格意义上是隶属经济史的,它透过经济历史背景(系列初始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观察和解释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90 年代,制度经济学逐渐传入中国,国内一批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制度内生性假设的意义,制度之于经济的作用也在中国得到凸显,但国内理论尚且薄弱,新制度学派的理论便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的区域差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2.1 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重点理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教授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43]。(1)产权理论受科斯及同为制度经济学派学者的张五常和产权之父巴泽尔的影响,重心在交易成本和私有产权对经济效率提高的作用。诺斯教授认为,产权和制度并非总是有效率。而有效率的产权是一种激励机制,它保证交易安全并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形成对人行为的激励,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清晰的产权界定十分有必要。(2)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对产权的认同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的约定俗成(非正式制度),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威慑(正式制度),所以研究制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定然要联系到国家。一国(或说一区域)对制度的制定决定着产权的结构,进而最终对经济造成或增长或停滞衰退的影响。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那么国家如果将产权界定得清晰,缔结对产权使用方的威慑性契约,提供对经济权利的保障,便有利于经济发展。理论上,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国家之所以会出现时,也坚信国家是制度长期变化形成的结果。(3)最后是意识形态理论。前述两种制度变迁的理论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都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它对实际中存在搭便车;动机(解释集体行动的关键)的解释是极致的。经济社会中搭便车;现象必然存在,而它的存在也势必会引起经济增长和经济创新失去活力,所以制度变迁理论给出了一种解决由正式约束不能规避的,因人在行为选择上本性使然而出现的机会主义的理论。诺斯教授认为意识形态(非正式制度)是一种由主观信念引导的行为方式,它通过向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使人的经济行为受一定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等的协调而更加公正、合理并且符合公正的评价,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传统的经济学方法论里,我们都是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的行为的外生变量处理的、理解它为一种可以规范社会秩序和经济交往的经济伦理和社会道德,而鲜有从交易费用;的经济学角度去进一步研究它。因此,运用到本文中,联系省情,对文章的研究内容做了重点突出,强调从交易费用的视角着眼去解释青海省经济发展中与意识形态(或说非正式制度)相关的问题。通过对制度变迁理论诞生基础的描述,我们知道,之所以制度变迁会影响经济均衡发展,是因为制度通过产权、国家威慑、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而这三者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实质。.............2.2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世界性课题,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差异自古存在。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是扩大了,尤其是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形成巨大的发展落差。古时,会因为朝代兴衰更替、首府设置区域不同,使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差异,列国首府所在地区往往较为繁荣;也会因为农牧渔业之差、高山平地荒漠之差等等这些自然的区域地理界线而产生经济发展的差异,那些地理位置更好,流域更广、可用地皮更多、气候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上的经济发展会较为繁荣。进入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的中国,迎来了智慧经济时代,以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科技技术的大力推广为特征的当代中国,新的因素跃然而现,新的经济方式更活跃,流动性更强,已经较大程度地减轻了自然地理先天禀赋不足的约束,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成了重要方面,而制度对要素效率的提高又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多少是制度决定的、以及如何与其制度相关的,这就要从历史的发展和转型中去找实践的印证。..........第三章 影响青海省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分析......203.1 影响青海省制度变迁初始条件的人文因素........203.1.1 青海省人口和教育基础如何影响制度变迁.......203.1.2 青海省语言和文字特征如何影响制度变迁.......233.1.3 青海省宗教文化环境如何影响制度变迁...........243.2 影响青海省制度变迁初始条件的地理区位........243.3 影响青海省制度变迁初始条件的政策因素........253.4 影响青海省制度变迁初始条件的技术和制度创新......26本章小结........27第四章 影响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284.1 代理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284.1.1 指标的选取与设计.......284.1.2 数据的来源说明...........284.2 影响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294.2.1 影响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因素分析.......294.2.2 影响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 ...........36本章小结........39第五章 促进青海省制度创新的举措............415.1 合理安排正式制度的四个主要方面..........415.2 改良初始条件,减少非正式制度变迁的阻力....44第五章 促进青海省制度创新的举措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后继对制约发展的制度因素的分析,我们知道,目前青海省经济发展存在开放度不足、法制(产权)不健全、生态环保解决成效不高、地域和传统观念束缚深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起源是有很深厚的历史原因的,也即青海省较强的初始条件约束。政府应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大规则的制定力度、优化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积极创维市场秩序,同时提高非正式制度耦合力。5.1 合理安排正式制度的四个主要方面金融业市场化包含金融业竞争和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青海省金融市场落后,非国有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少,导致企业结构不合理、资本配置不合理、投资信心不足、人民手里的闲钱投资报酬不高、内需弱,经济不活跃。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化水平只有在金融发达、经济活跃、资本流动性高的地区才能得到发展的平台。国家和青海省政府应当积极加强青海省金融业发展,制定符合幼稚型金融市场的政策和制度,设立发展基金和专项金融基金,并同时做好金融监管工作。同时,加强金融中介组织的培育。良好信誉的金融中介组织可以为投资筹、资经验不足的人群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引导市场主体的资金合理流动。青海省金融业发展滞后,各项法规都不成熟稳重和完善,应当同时完善各种金融行业法规、加强必要的监管程序,以防范金融风险。

..........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陈述得出一些结论,参引中国制度变迁大环境,以青海省为例,铺陈省内制度初始条件、归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一步归纳分析得出青海省经济发展与其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针对问题逐条给出了可行的提议。人性本身没有好坏判断,它是一个在环境和需求下的随机变量,所有都是偏好,都是选择。所以重要的是政府要构建一个可以激励人性善面选择的制度环境,并提高识别可能诱发人性恶面的制度和环境的政府能力。经济制度包含从具体经济运行机制到基本的国家经济制度。大经济体产出规模大的背后,是有一种经济制度在有效运行做支撑的,这是解释小、弱经济体变变大、强经济体的重要制度变量。历史上,任何一个区域的成功都与在当时条件之下所具有的制度优越性紧密相关,尽管它不是唯一的条件。同时,制度是一个过程变量,一时的制度优势并不能保证经济的永远成功,初始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因不断变化的;自然地理条件难以改变,但只要正确识别了初始条件并安排了及时的诱导之后,青海省的制度环境就可以发生改变,创新环境有了,创新就可以不断发生,青海省不可能长期处于发展低效率现实。所以制度需要弹性和韧性,需要有不停止的创新与创造能力,需要不断变迁,落后的需要改革、不符合经济观的也需要被改革,从而去适应经济大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