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年代乡土文学小说中的“空间” 乡愁隐现的别一世界——1920

年代乡土文学小说中的“空间” 乡愁隐现的别一世界——1920

神来之笔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08:37:41

年代乡土文学小说中的“空间” 乡愁隐现的别一世界——1920

1 景色是一种认识装置;

1.1 乡村景观

人,作为社会化的存在,总之是以相应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但这样存在的保障,使得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材料及生产条件所隶属的自然环境,势所难免地打下了相应的社会文化烙印。1920 年代乡土小说的兴起,唯其叙述地方色彩;鲜明,所以它才会引人瞩目;但是在其具体呈现的方式上,乡土小说不独生动地活画出多姿多彩的故土风物,而且借助各式各样的生活习俗,形象地带出了乡土中国沉滞、愚昧的社会一角。如果说这些故土风物、生活习俗属于所谓的地方色彩;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类似的文学景观;,就不仅仅是针对某种客观的地理知识;,否则将混同于一般游记;所常见的那种自然风光展示的结果,毕竟景色是一种认识装置;;也就是说,它无论如何都会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和知识的景观;。乡土小说隐现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自然应从开其先河的鲁迅的文学创作谈起。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引领了 1920 年代乡土小说的的创作方向。他对鲁镇;日常生活现实客观、冷静的审视为之乡土叙述的主要特色,其中乡村的自然景观,与其风物、习俗错综的地方色彩;成为其叙述不可或缺的风格元素。1920 年 8月创作的乡土小说《风波》一开始就关注乡村的自然风光,它的开始是这样的: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砰砰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性,说:无思无虑,这真实田家乐呵!;

这幅夏日晚景;作为小说叙述的开端,由远及近地展示了南方一个僻远乡村的日常景观。镜头从远处的夕阳西下到乌桕树及摇着芭蕉扇闲谈的老人,逐渐拉近到嬉戏玩耍的孩童,最后定格在近处热蓬蓬冒烟的蒸干菜与松花黄的米饭上,这是典型的江浙地区夏日日常景象。这段叙述的末尾,作者故意引入文豪抒发雅兴的评论,与现实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达到一种讽刺的叙述效果。

..........................

1.2 主体视界

1920 年代乡土小说中,除了乡村景观,主体视界也在小说的叙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体视界通常以梦境、想象以及回忆的方式出现,以一种主观虚化的空间;参与小说叙述的过程中。与乡村景观强调客观性不同,这种主体视界通常是抽象的,更多沾染着人物的主观性色彩。简而言之就是用精神反映物质,用主体性反映客体性。在主体视界中,作家在文本中呈现的是主观想象空间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空间。这种主体视界的叙述离不开小说人物自身的主体性、想象性与与众不同性。主体视界以客观物质环境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个人主观性,以期达到一种想象性的叙述效果。

鲁迅众多的乡土小说中,这种主体视界的空间叙述运用是十分明显的。以《故乡》为例,小说用第一人称我;来开展情节,抒发感情,我;一般只能作为作品中的独自一人物,并不是作者自己。《故乡》这篇乡土小说以鲁迅早年回浙东绍兴老家时所见所闻为背景,作者亲身参与了整个回乡的过程。我;冒着严寒,从相隔数千里的地方回到家乡,计划卖掉祖屋,搬家到异地。在小说的开始,我;坐在船舱,看到的是满目萧条,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故乡,内心不免悲凉。通过对环境的渲染与烘托,此时的叙述者我;情绪是低落的,没有什么好情感。在与母亲谈及搬家相关事项时,母亲不经意提起过些时候,闰土会来家里见我;。这个消息像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我;的坏情绪,脑海中不自觉地幻想出一个美好的主体虚化空间,小说中形象生动地写到: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正是因为母亲提到了闰土;这个亲切而又熟悉的名称,使我;走出了乡村萧条的阴影,不再痛心于乡土社会的破败,先前内心对故乡的悲凉之感也随之消失,眼前似乎重新看到了少年时欢乐嬉戏的故乡。这里,美丽的故乡;事实上是一种主观虚化的空间,仅仅存在于叙述者我;自己脑中。而现实中的故乡是满目萧条,缺乏生机的。这一处的虚化空间叙述与前文我;所看到的真实的故乡面貌形成对比,一方面,通过真实空间;与虚化空间;对比,体现出故乡的逐渐衰败,反映出叙述者我;内心的悲怆;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虚化空间;,为小说的叙述埋下了一个伏笔,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能够使我;情感转变的闰土如今长成了什么样子,二人的友谊是否还像从前那样亲密。通过这种虚化空间叙述,进一步丰富了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动了小说叙述的发展。

...........................

2 空间对时间的影响

2.1 空间与时间破碎化

1920 年代乡土小说中,时间在小说叙述中无处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梳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时发现,空间在表现时间方面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空间将时间破碎化,是 1920 年代乡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

1920 年代,在鲁迅的作品中,一部分时间化的叙述借助空间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空间将时间的破碎性表现出来,并且与乡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平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在鲁迅乡土小说中借助空间维度被表现出来:首先是小说的背景空间色彩。在反映农村人情风貌的众多乡土小说中,鲁迅着力渲染了一种阴冷的叙述空间,通过这种叙述空间反映 1920 年代乡土社会的面貌。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色彩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他的乡土小说几乎不存在鲜艳的色彩。鲁迅的乡土小说所记叙的事件几乎都发生在阴晦的天底下;、瑟缩抖着的秋风;、景色凄清的雪后;、深夜的旷野;等空间环境下,与黑色相关联的空间景观在鲁迅的小说中大量存在。这并非鲁迅无心之作,而是鲁迅有意通过这些阴冷、悲伤的情绪表述出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环境的不满。其作品中少量出现的彩色调,一方面代表鲜红的封建吃人的痕迹,包括欺骗人的剪绒花;另一方面象征馒头;似的坟墓上红白相间的零碎的花朵。这种看似彩色调的描绘非但不能表述出温暖人心的作用,相反会进一步深化192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的社会空间。在这些令人窒息的社会空间中,通过《故乡》、《社戏》、《离婚》等小说营造出一种绝望的时间感。进一步塑造出毫无生机、封闭幽暗的街道、茶楼、酒店、会客厅等空间。小说中的这些空间与寒冽的风、阴雨天、黑暗的夜等时间标志物性相联系,营造了一种冷色调的空间环境,带给读者极强的心理压抑感。时间在这些空间中仿佛停止一般。这种时间感通过小说中的空间呈现出破碎化,时间通过空间表现出来,令读者难以察觉到连贯的时间感,呈现出一种破碎化时间倾向。

..........................

2.2空间叙述的意义

1920 年代乡土小说中,作家用叙述化的语言把原本抽象的事物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文字,通过空间化的叙述塑造出时间性的叙述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空间化的主体和空间样式没有脱离时间的范畴。在小说文本叙述过程中,空间通过蕴含时间性的叙述话语被作家巧妙地展现出来,从而使这些时间性的事物被赋予了叙述化的空间感。空间叙述促使小说结构逻辑严密,富有生命力。1920 年代的乡土小说中,空间形式搭建起小说叙述最根本的外围结构与内部逻辑关联,如《阿 Q 正传》、《台下的喜剧》、《故乡》、《水葬》、《新坟》等等。

1920 年代乡土小说里中空间叙述转型通常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开端。相比《台下的喜剧》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孔乙己》中的空间形式更为内敛,它己内化为作家意识深处的空间知觉和哲学思考,嵌入叙述之中。小说一开始就着重刻画了酒店这一空间环境,鲁迅有意在小说的开始详细描绘了咸亨酒店的布置构造和不同类型人物的所处的空间位置,极大地丰富了咸亨酒店的空间形象。在鲁迅的笔触下,酒店的格局布置也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信息,简易的曲尺形的大柜台作为一个空间分界线划分阻隔了掌柜伙计与喝酒的底层民众,并且通过墙壁等传统的空间象征物将坐着喝酒的知识分子长衫族与站着喝酒短衣帮相分开。酒店的这一空间形式代表着 1920 年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清晰地为读者们呈现出了孔乙己的真实社会地位。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孔乙已是一个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抛弃的落魄穷书生。小说《孔乙己》中的空间格局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与寓意含义,鲁迅笔下的酒店象征着一个隐喻的符号空间。在这篇乡土小说中,作家巧妙地借用了隐含时间刻度的叙述方法,将不同的场景进行连接与对比。在小说开始,作者在详细描述完咸亨酒店的布置构造及孔乙己的个人相关情况之后,仔细刻画了涉及到孔乙己的三个空间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孔乙己在酒店外被短衣帮的嘲笑没有考取功名,孔乙已满脸通红地自我辩解;第二个场景是他好心将碟子中的茴香豆分给周围的小孩子;第三个场景则主要展现了孔乙己由于偷盗被打断腿,行动困难,坐着蒲包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小说中的这三个场景彼此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意识,作家通过这些叙述场景的描绘,表现出小说非同一般的叙述化结构,加强了读者对小说空间化叙述的理解与思考。借助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通过空间叙述的方法,使得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变得十分丰富和立体化。同时,鲁迅这种空间化的描绘也极大地赋予了小说文本丰富的社会内容,展现出 1920 年代中国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在《孔乙己》中,作家多次对酒店内部空间形式进行强调,结合鲁迅其他乡土小说中对空间的塑造,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认为 1920 年代的鲁迅已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运用空间化的叙述进行小说的创作。这一时期鲁迅眼中的乡村社会是充斥着阶级等级分化与隔膜。人际关系不再和谐,乡村底层民众被社会化的空间所隔离、抛弃,逐渐丧失生命意义。

3 空间叙述的人文抒情性与意义..........................3

13.1 空间叙述的人文抒情性..................31

3.2 空间叙述的意义.....................35

3 空间叙述的人文抒情性与意义

3.1 空间叙述的人文抒情性

1920 年代乡土小说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类的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形态:

第一,这一时期乡土小说里的人物和空间关系之间是不和谐的,甚至是排斥的。小说中的人物自觉地将自己排除在空间之外,造成彼此关系的隔阂。这种人物与空间的相隔阂在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中有着十分直观的表现,在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1920年代乡土小说中这种紧张关系显而易见。从人物的刻画上讲,这些小说人物都被刻画成郁郁寡欢的形象,例如鲁迅《祝愿》中的祥林嫂、台静农《蚯蚓们》中的李小于、许钦文《疯妇》中的双喜妻等等。小说中的主人公对自己身边的空间产生了危机感和不信任感。在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中大量出现寒冷、孤单、疲倦等一些消极情感的词汇,直接表述出小说主人公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第二,这一时期乡土小说里的主人公作为空间的闯入者;角色参与到小说叙述中。这种空间叙述在《故乡》和《祝愿》中最为典型。将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划分为闯入者;这一类型,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本身不隶属于那个空间,小说人物空间的转变带来其思想行为的变化。在《故乡》、《祝愿》、《孤单者》这些乡土作品中,小说人物闯入的空间正是小说人物自己的故土,这种空间的闯入;使小说充斥着了情感的表现力。《故乡》里的叙述者我;经过多年漂泊,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眼中的故乡变得日益落败荒凉,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小说的最后写到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十分气闷;。在《故乡》中,叙述者我;在发现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已经逐渐衰落,人际关系也不再温暖后,从内情感感上已经不再留恋自己的故乡。

.........................

结语

百年中国文学乡土叙述精彩纷呈,时空组结意永韵长。回到其起点深入玩味,我们不难发现其现代性;纠结的悲怆,它看似已然破碎的乡愁;总会向我们透露出其被总体化;想象把握的激情。冷峻与热烈交织,讽刺与抒情同在,唯其如是,苦难沉重的社会积患,所以才会借助清醒的文化反思得到烛照,适于个体精神安顿的存在家园反过来也能给予鲜活的守护。像阿 Q、闰土所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儿女被叙述充分放大,中国乡村社会不堪时代冲击愚昧保守的过去,作为扑拂不去的历史记忆之痛,不正恰恰构成了乡土叙述持续不断的文化突围的不绝回声?更是重铸辉煌叙述的坚实支点。1920年代乡土小说关于空间;的叙述开掘,所以就不仅仅属于文本自足性的策略运作,而这之于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开端而言,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因论题所限,兹不赘述。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