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1980年代报告文学的生产与“国家英雄”的打造

1980年代报告文学的生产与“国家英雄”的打造

血继剑皇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09:07:38

1980年代报告文学的生产与“国家英雄”的打造

绪 论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报告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不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新时期都表现出较为活跃的现实,担当了文学轻骑兵;的角色。虽然进入 1990 年代以来,文学反响较 1980年代有所削弱,但是报告文学的质量却在稳步提升,报告文学作家从来没有远离过现实生活。1980 年代我国的报告文学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为优秀的表现,打破了写作主题的禁区,知识分子群体进入了作家的写作视野;全景式;报告文学代替了一人一事;的陈旧范式,打造出大量视角广阔、包罗万象的作品;语言上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式的语言,而吸收小说、诗文等文学形式的语言方式 由此可见,1980 年代的报告文学确实同之前各个时期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当下仍然有研究价值。而且,报告文学的评论与研究落后于创作的态势,自 1980 年代开始就没有明显改观。虽然近些年来对报告文学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甚至在 1992 年还成立了报告文学学会,但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除了李炳银、丁晓原、尹俊生、王晖、范培松等较为优秀的评论家一直活跃在报告文学的前沿之外,中青年评论家很少有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所以对报告文学的评论研究亟待加强。对于 1970 年代末期 1980 年代初期出现的人物长廊式报告文学,虽然有研究者将这些人物称之为英雄;或者新英雄;,也有将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评论,但是总体上分析得不够深入,没有从深层次上论述国家打造英雄人物的原因,实则这其中的含义是可以深入挖掘的,它体现了文学与政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时期作家的写作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对于 1980 年代的报告文学的研究同样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纲领,所以从政治的角度研究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为什么 1980 年代要在报告文学中记录大量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体育健儿、改革家等形象呢?这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时代的价值诉求不可分离。70 年代末至整个 80年代的报告文学的潮涌,与其说是这一文体的轰动,毋宁说是当时特殊的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某种共鸣 中国当代文学所出现的轰动,其实主要并不在于文学本体,而是文学对主流话语政治话语霸权的一种认同与回应。;[1]1978 年刚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和政治转型的目标,社会主题也由革命转向现代化。而现代化的建设和实现需要广泛的人才队伍,所以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而随着大量体育赛事的兴起,体育健儿在运动场上的表现也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在作品中打造运动员的形象无疑是证明我国国力在走向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对于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与政治的联系,它的繁荣与国家政治的需要紧密相关。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塑造英雄形象;鼓舞人们的干劲,使他们在新时期继续为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带动作用,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980 年代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状况是作品数量多,主题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改革的成就、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等。1988 年更因作品数量多被评论家称为报告文学年;,这表明了 1980 年代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突出地位。近些年来对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的研究也在日益兴盛。但是从总体来看评论家的评论与研究现状却没有与报告文学的繁荣相符,而是呈现滞后的现实。对于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分别是文体流变、人物形象的研究、真实与虚构的探讨、文学性与新闻性的争论、文体的繁荣与衰败以及报告文学与新闻、报纸关系等方面。从文体流变的角度研究报告文学的评论有:王晖在《百年中国报告文学的体裁变迁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这篇论文中对 1930 年代至今文体性质漫长确认历程进行了史料性论述,由报告文学的名称从确立到否定进而重新确立的过程展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报告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王健陵在《20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之变迁》中梳理了 1930 年代到 1990 年代末文体的发展,其中对于我国报告文学名称的演化、真实性与文学性在不同时代的变化等问题做了文献性的整理,史料价值与意义是巨大的。吴立丽在《八十年代报告文学流变论》中系统论述了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的文体的产生与发展,并将 1980 年代的报告文学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充分论述了三个时期的特点及演变过程。从真实与虚构的角度研究报告文学的评论有:丁晓原在《报告文学,回到非虚构叙述本位》里阐述了报告文学与非虚构文类的联系与区别,倡导报告文学尊重客观真实的特性。新世纪以来,占据新闻性与思想性优势的报告文学逐渐出现衰落的现实,那么返回到非虚构这一文体本位,建构其本身的叙述美学,重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成为报告文学当下发展的任务。王晖在《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中对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文化批判性;和跨文体性;等本质特性进行了解析,从写作结构、写作语言以及对文体局限的突破等角度分析了报告文学在书写真实生活方面的与众不同魅力,王晖认为报告文学在新世纪仍存在进步的可能。.........第一章 时代转型与报告文学精神指向的位移报告文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在不断适应着国内的客观形势,文体特征在不断变迁,精神的指向也在不断发生着转换。文体由强调新闻性向兼具文学性转换,吸收小说、散文等的写作方式。精神的转向也由最初的关注工农兵、关注战争英雄,到关注知识分子、艺体人才转变。特定的时代造就特定的文体,1980 年代是变革的年代,优秀的报告文学自然应运而生。第一节 1980 年代的历史文化场域1980 年代的历史变局既包括时代的变局也包括文学的变局。时代主要指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国家百废待兴重新走向富强的形势。而文学变局主要指 1980 年代初期主体性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等,给文学写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978 年的改革开放打开了新时期的大门,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现实,此时社会需要科技人才、知识人才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为欣欣向荣的祖国贡献力量。所以他们被树立为样板,重整社会风气,激发社会能量。而 1980 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更加重视国际的评价和国际影响力,而此时一个重要的评价窗口就是国家的体育水平,金牌数量受到人们的关注。此时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很多的体育人才被写进作品,被树立为标杆,鼓舞着一代体育健儿奋发努力。所以 1980 年代报告文学中的国家英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被打造出来的。他们是时代的天之骄子,国家需要他们,人民需要他们。这正是时代的变局造就了特定的国家英雄;。回溯国家英雄;的打造,并不是为了对它进行单向度的评价,并非为了褒扬或批评,而是探究这种打造的内部规律。正如 2021 年在中央一套播出的《大国工匠》,以及写进 2021、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都在倡导精益求精、提升品质,改变社会浮躁的风气,沉淀社会氛围。《大国工匠》中的技术人才他们都具有着高超的手艺。如管延安只有初中学历,但却经过不断努力成为中国深海钳工的第一人,他为祖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跟他一样的大国工匠值得人们的赞颂。当今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实 1980 年代与今天的社会是有着十分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不论是国家英雄;还是大国工匠;都是被打造出来的标杆典型。........第二节 文体变迁视域中的报告文学一种文体并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几个特定的条件的出现,首先,需要有一批作家自觉地加入创作的队伍,并积极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其次,能够历经时代的淘洗出现一批經典作品,它们具有标杆典范的作用,共同打开了这种新式文体的局面,奠定了报告文学早期的地位。还有,形成文体独有的文学理论,出现不同的风格流派,而且在文学界能产生较广泛的影响。报告文学最早是作为无产阶级奋起抗争的有力武器而产生影响的,历经时代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依然在延续着自己的使命。报告文学源起于 19 世纪末的欧洲工业化社会,面对着世纪末社会的急剧变化,一些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记者和出身于记者的作家拿起了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起变革时期的社会风貌。现在对于报告文学产生于近代社会的观点普遍受到了学界的认同,但是对于创始者却没有统一的意见,左拉、基希等都因为早期优秀的著作而被认为是开创者。文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发展,一种新的文体的诞生必然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巨大的关联。马克﹒吐温 1883 年发表的报告文学《密西西比河上》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上的劳动人民,船工、水手等都是这条河上无私奉献的人们,为责任失去生命坚守岗位;是他们永远的信条。在作品中作者还表述了对剥削阶级的痛恨,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美国报告文学的开端。而后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描绘了巴黎公社起义的经过,肯定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贡献。1919 年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描绘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激烈场面。随后高尔基的《列宁》继续书写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神领袖列宁。基希的《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展现了基希的报告文学理念,报告文学必须真实地报道社会事件,而作家一定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物。1937 年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最早记录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艰辛历程与领袖风采。随后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海伦﹒斯诺的《续西行漫记》继续书写着中国的红色革命道路。...........第二章 国家英雄;的类型与精神样板的构建 ........ 19第一节 国家英雄;的类型分析........ 19第二节 国家英雄;的精神样板意义.... 31一、引领时代风气 ........ 31二、形成示范榜样 ........ 33三、激励英才再现 ........ 35第三章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生产的价值阐释............ 37第一节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的社会效应 .............. 37一、对读者大众的精神情感涵养........ 37二、英雄情结;的日常践行 .......... 41第二节 意义延伸中的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生产活动.... 41一、编辑主导的文学生产及传播方式.... 45二、创作主体的历史责任感 ........... 45第三章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生产的价值阐释文学生产不同于单一的商品生产,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价值,对读者大众的生活产生激励作用。同时 1980 年代国家英雄;报告文学也对之后的文学发展和作家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节 1980 年代报告文学的社会效应文革后,70 年代末开始兴起‘美学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也逐渐凸现出来。;[1]可见当时的读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超出了实用的功利目的,不再仅仅追求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而向往着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此时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作品都在审美性上相比以往有着更大的进步。文学写作不但包括作家情感的输出,更是作者与读者情感沟通互动的历程,因而必须强调读者意识。在文学活动中,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作家的生产,那么读者的接受就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那么无人阅读的作品也就无法实现基本的功能。所以研究读者的接受是研究整个文学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市场要求的效率高、速度快也使现今一些文学作品进入了快餐时代;,粗制滥造取代了精益求精,一些试验性不成熟稳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创作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不深入生活,不深入思考,只是人云亦云很难写出真正的經典作品。报告文学作家以扎实而辛苦的采访实现了作品贴近生活而又具有文学性,因而在艺术性上比一些文学形式高出了一大截。报告文学作家非进入生活的熔炉不可,夏日的汗水,冬日的寒冷,旅途的奔波,采访的艰辛常伴他们左右。1980 年代身处变革时代中的读者们不仅面临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更面临对未来命运的迷茫,所以他们渴望及时了解周围的事情,广泛地关注着社会的矛盾,而此时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报告文学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他们与现实社会沟通的桥梁,他们热烈地欢迎姿态也促进了作家的创作。报告文学正以其义无反顾的真实性追求给人以可触可摸的参照感和审美震撼力。;[2]人们渴望通过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文体来抚慰受伤的心灵,重塑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个文学作品是否优秀不能仅仅依据读者的喜好作为评判标准,如果只是读者喜欢什么作家就写什么,那么作家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就会完全丧失。读者的喜好离不开作家的合理引导,真正能够让读者喜欢读同时又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了解社会,同时也获得审美享受,进而实现自身与外界社会的良性互动。任何一个作家写作的目的都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思想见解,而更是在寻求一种交流,甚至是一种心灵的契合,读者对作家的反馈至关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作家本人也是隐含的读者。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十分重视隐含读者的审美水平与阅读需求,作家会对其进行预测,并遵循其发展轨迹,同时使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他的头脑都不会像白纸一样,而是将自身的实践经历化为阅读感受,从而形成个人与众不同的鉴赏框架。读者的文学接受会受到其教育、生活的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而国家英雄;报告文学之所以会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也在于其与众多的读者产生了文学的共鸣、生活的共鸣,作品中描绘了大众所敬佩的人,写出了大众的心里话,提出了大众认同的观点,所以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哥德巴赫猜想》能够引发轰动是因为它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出身于普通家庭,从小生活艰辛符合绝大部分群众的底层身份,他对数学的执着与热情具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任何行业都需要这种精神。这样的素材可以使作品产生广泛的影响,受众读者大大增多。............结 语1980 年代国家英雄;报告文学的开启意义是巨大的,它推动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其参与政治的力度恐怕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比拟,而这正是我选题的逻辑支点。立足于现实,推动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此时的报告文学创作超越了文学的领域,而成为了精神世界的象征符号。报告文学在 1980 年代的流行,不在于它及时报告了社会上的奇闻异事,那是新闻的任务,而是展现了在时代巨变中人的心理和精神的变化,从而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感召着民众的觉醒。普通人是社会上的大多数,当谈论新时期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时实际是以公众化的平民作为对象的。描绘普通人物的报告文学不仅赢得了生活与读者,而且能激发读者的亲近效应,激励全民族的斗志。福克纳曾说:诗人和作家的天职,是借着提升人的心灵,鼓舞人的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怜悯和牺牲这些人类一度拥有的荣光,来帮助人类永垂不朽。;[1]虽然新时期初期的报告文学影响巨大,名篇迭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意识,但是传统的思维依然存在,对极左根源的剖析依然比较模糊。所以认同其开启新篇章的意义是巨大的,但是其不足也不可忽视。进入 1990 年代之后,报告文学理性的色彩更加凸出,宏甲的《无极之路》、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等都是 1990 年代比较出色的作品。扶贫、环保和反腐倡廉成为人们关注的三大重点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已经由关注社会热点转为更深层次的关注社会发展,作品变得更加沉重。报告文学理论的研究呈现式微的现实,与 1980 年代相比没有显著的进步。不仅新时期初期报告文学作家关注知识分子的前途与命运,到了 1990 年代知识分子主题依然没有消失,李鸣生的《中国 863》,王宏甲的《初见端倪》等继续书写着知识分子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技术支持,知识经济能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综合来看,1990 年代乃至进入21 世纪之后的报告文学数量依然可观,具有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依然时有出现。..........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