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文学研究之再研究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文学研究之再研究

无量真仙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09:28:24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文学研究之再研究

第一章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特点

第一节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学术背景

一、新世纪之前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基本状况

新世纪之前老舍短篇小说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 世纪 30 年代,老舍短篇小说研究成果初步产生,主要有凤吾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教育小说谈〈大悲寺外〉》、侍桁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从〈大悲寺外〉谈所谓教育小说》、黄照在天津《大公报》文艺;上发表的《评〈新时代的旧悲剧〉》、林茨在《中国文艺》上发表的《评〈哈藻集〉》等等。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就近发表的短篇作品展开分析和论述,要么强调老舍短篇小说的教育功能,要么突出老舍短篇小说的风趣特征。

20 世纪 40 年代老舍短篇小说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有:石挥在上海《大公报》上面发表的《对于〈我这一辈子〉》,李长之在《时与潮文艺》上面发表的《贫血集》的书评以及朱力在上海《申报》发表的《我这一辈子》的书评等。李长之在强烈推荐小说集《贫血集》时指出,其中五篇作品都有益于抗战,它是对那个抗战现实的后方社会可贵的病理上的解剖刀!;李长之还把老舍与鲁迅作比较。40 年代是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老舍短篇小说研究强调它的社会功能,而且研究视野有所扩大,更加突出了老舍短篇小说创作所具有的风趣;特质。

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1949-1966 年),由于新的文艺政策的确定,政治意识形态对文艺的干预大大加强。这时针对老舍小说创作的研究(也包括老舍短篇小说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现实,成果寥寥。值得一提的大概有:方白发表在《文学书籍评论丛书》的《旧时代的葬歌读〈老舍短篇小说选〉》、王野于《文艺红旗》上发表的《谈谈老舍的〈电话〉》、蔡师圣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上的《略论老舍早期的小说》等。强调老舍短篇小说的阶级性质、阶级立场和政治功能是这一时期研究的突出特点。在文革;时期老舍研究成为禁区,也就不在乎对老舍短篇小说的研究。所以,有人说 1978 年以前对于老舍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可谓是一片空白。

.........................

第二节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具体特点

一、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基本状况

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十几年,老舍短篇小说研究方面的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对其可做如下概括:

(一)以大视野观照老舍短篇小说的重要成果有:何云贵的《试论老舍小说中的复仇;主题》,本论文主要通过《小铃儿》《杀狗》《浴奴》《八太爷》《人同此心》《敌与友》《哀启》以及《邻居们》等作品来阐释老舍短篇小说的复仇;这一世界性文学母题。石兴泽、翟兴娥的《从翻译到创作从一个特殊视角看老舍短篇小说艺术的发展》认为 30 年代初老舍对《客》的翻译启发他写出了短篇小说《微神》;由《隐者》的翻译模仿;写了短篇小说《歪毛儿》。本文从翻译角度对老舍短篇小说艺术发展脉络做了阐释。谢昭新的《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论述了《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微神》等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认为《断魂枪》《柳家大院》《柳屯的》等作品的小说艺术形式颇具创新;而小说体式的极致性和艺术风格的与众不同性则体现在《眼镜》《上任》《爱的小鬼》等作品中。吴小美、古世仓的《论老舍风趣;的主客体统一性》认为老舍是一个深受革命影响和政治影响的作家。由于老舍的风趣与中国现代革命有某种复杂微妙的关系,所以老舍的风趣具有伪饰;的意蕴。吴小美、李向辉的《老舍的生死观》认为老舍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破坏与创造。死的自觉和以死相拼,是老舍死亡观的精粹。本文论述了老舍死亡观具有的悲剧美,并断言这是这位向死而生;的作家的伟大成功之处。①老舍生存观的核心含义是悲情,反映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就是中国人没有个体生存的自由,只是希望暂时做稳了奴隶。老舍死亡观的精粹是死的自觉,在老舍的笔下塑造了一些死的自觉的人物形象,如《柳家大院》中的王家小媳妇、《微神》中的她;等等。谢昭新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论老舍小说的理想恋爱叙述》一文揭示:老舍将早年的初恋情结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老舍的理想恋爱叙述模式;到了 30 年代的《微神》《阳光》《月牙儿》等小说,则形成了理想恋爱遭到毁灭的叙述结构。他的理想恋爱叙述一直围绕着初恋原型;而展开联想和想象,而且把这些想象的美好恋爱叙述与残酷的现实结合在一起。在原型想象和恋爱叙述中,突显出老舍对理想女性赞扬和对女性恋爱悲剧的同情、惋惜、怜悯。对个性解放;的反面观照,形成了作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①苏华的《论老舍小说的死亡叙述》认为,死亡母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表现较多的母题,也是老舍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母题。

...........................

第二章 影响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历史原因

一、学术的积累与创新

(一)20 世纪 30、40、50 年代的老舍短篇小说研究基本是一个研究与创作同步推进的过程。

20 世纪 30、40 年代是老舍短篇小说集中创作的时期,而十七年;时期老舍短篇小说创作显得颇为迟滞。

20 世纪 30 年代,老舍于 1933 年在《文艺月刊》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大悲寺外》,而与此相对应的研究有 1933 年凤吾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教育小说谈〈大悲寺外〉》和侍桁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从〈大悲寺外〉谈所谓教育小说》。这两篇研究都是从教育的角度解读《大悲寺外》,把《大悲寺外》看成是一部教育小说,阐释了这篇小说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意义。1935 年老舍在《文学》上发表了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与之相对应的研究如 1935 年黄照在天津《大公报》文艺;上发表的《评〈新时代的旧悲剧〉》,这篇评论意在揭露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悲剧,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悲剧性。1935 年到 1936 年老舍在青岛创作的七篇小说的结集名为《哈藻集》,与之相对应的研究是 1940 年林茨在《中国文艺》上发表的《评〈哈藻集〉》。

20 世纪 40 年代,老舍于 1937 年在《文学》上发表了《我这一辈子》,与此同时的相应研究有 1946 年朱力在上海《申报》上发表的《我这一辈子》的书评及石挥在上海《大公报》上面发表的《对于〈我这一辈子〉》,这两篇评论从小说内容等方面对《我这一辈子》做了简易的评述。1943 年老舍创作了 5 篇小说的结集为《贫血集》与之相关的研究有 1944 年李长之《时与潮文艺》上发表的《贫血集》书评。

十七年;时期,老舍的创作还在继续,只是作品的数量有所减少。所以相对应的老舍研究特别是老舍的短篇小说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现实,只有寥寥几篇。1958 年老舍在《新港》上发表短篇小说《电话》,于是就有了王野于 1959 年在《文艺红旗》上发表了《谈谈老舍的〈电话〉》,该文认为老舍的《电话》是对上世纪 50 年代带有鲜明的政治烙印人事的讽刺。

......................

第二节 文化因素

一、老舍短篇小说的文化性;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老舍是一位文化型的作家,这也就决定了老舍短篇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一)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北京文化(北京皇城根的文化)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乐于书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书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书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老舍用官样;概括北京文化的特征,即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①老舍的短篇小说《柳家大院》中的柳家大院;是众多大杂院的一个缩影,大杂院中五行八作都有,我;是一个算命先生,曾经卖过小零食如今在街上摆卦摊,儿子是洋车夫。老王在一洋人家里混事,老王的儿子是石匠。张二是拉洋车的,张二的媳妇能说会道。这三家子代表了大杂院贫穷、多事、肮脏、拥挤、争吵、斗殴、瘟疫、死人、循环往复,穷人的世界却难见同情、支持、解难、排忧,穷人的世界有的只是荒唐和悲惨。

《柳家大院》所写的是王家小媳妇在文明;的压迫下悲惨死去的故事,这种文明;到底是什么样的文明呢?作家在作品中给予了诠释,而且还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穷困和死亡。《上任》主要描述土匪尤老二当上稽查长并且让尤老二去捉拿反动分子;,而尤老二面对穷哥们下不了手,内心充斥着了矛盾,整篇小说洋溢着下层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老舍的不少短篇小说都在给人们展现老北京文化的多面相。

吴小美的《老舍十九讲》中的《第五讲:看似闹剧,实为悲剧〈抱孙〉品读》突出《抱孙》中的王老太太不顾儿媳妇和孙子生命安危的恶劣行径。由于王老太太追求洗三;的规矩,结果葬送了儿媳妇和孙子的性命。在《抱孙》这篇小说中老舍充分展示了老北京文化中的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旧的礼仪习俗。

........................

第三章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意义...................39

第一节 深化对老舍短篇小说的认知和理解...................39

第二节 拓展和深化老舍短篇小说研究..................41

第三章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深化对老舍短篇小说的认知和理解

学者们对老舍短篇小说的研究,尤其是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的研究对人们深入理解和认知老舍短篇小说具有重大意义。

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者对老舍短篇小说中的一些单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例如胡光路的《论老舍短篇小说〈丁〉的特点和作用》,此文从意识流的角度对《丁》进行研究,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从意识流的视角解读《丁》更加符合《丁》这个短篇小说的特点。吴永平的《老舍小说〈抓药〉新解文本细读与文化社会学分析》,从文本细读和文化社会学角度对《抓药》这篇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了丰富的文化意味,而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又我挖掘出了这篇小说的神秘内核。《抓药》这篇小说还表现了老舍对文学运动以及当时文坛争论的态度。吴永平的《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本论文主要阐释《大悲寺外》中的灵的文学;。本文中灵的文学;的含义是过去研究者未曾揭示的,这是新世纪学者对《大悲寺外》这篇小说的新发现。吴永平的《老舍小说〈柳屯的〉新解文本细读与文化社会学分析》一文对老舍著名的短篇小说《柳屯的》做了细读,在此基础上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进行了重新审视,让人对柳屯的;这个阴险毒辣的人物形象产生不寒而栗的感受。而以前研究者只是从女性的视角把《柳屯的》中的柳屯的;塑造成悍妇的形象,而新世纪学者却从老舍的基督教观念这一新的角度重新予以解读。

可见,人们对老舍短篇小说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里不妨以《月牙儿》的解读历史来具体显示这一过程。1935 年老舍在《国闻周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月牙儿》。这篇小说第一时间就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不过,从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研究状况来看,还基本是针对《月牙儿》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简易评述,突出强调其对封建黑暗社会制度的批判。由于历史原因,十七年;针对《月牙儿》的研究较少。

.........................

结语

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是一个观察点,借助这个观察点可以梳理针对老舍短篇小说的以前的研究,把握其现在的研究,开拓其未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对老舍研究和老舍短篇小说研究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单一的短篇小说研究到整体的短篇小说创作研究,从单一的文本研究到多元化多角度的文化分析,从停滞不前的评论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老舍短篇小说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热和时代背景以及读者接受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中国文学研究的视角变得越来越开阔,评论家发现;作家的眼光也越来越独到、全面。其中就包括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老舍短篇小说研究。普通读者作为阅读者,阅读文学大师老舍常常带着猎奇的心态,由老舍的經典长篇小说越界;到短篇小说,从而为社会观照老舍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再解读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不仅是学科史建设的需要,也是重写文学史;的需要,它将推进和丰富老舍研究,为研究老舍的长篇小说和研究其他作家长篇、短篇小说提供一个有力的参照。本论文的初衷是归纳总结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特点、分析和梳理影响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原因以及阐释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意义。而现在基本达到了以上三点目的,但是本论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料不全有一些重要资料没有仔细梳理,因为时间原因和搜集资料的困难也遗漏了不少重要研究资料,而资料不全自然会影响笔者对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状况的判断,本研究这方面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本论文立足于对新世纪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特点的把握,观照了整个针对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历史,努力做到对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再认识和再反思,这也是本论文最大的价值所在。老舍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老舍研究和老舍短篇小说研究的不断丰富完善,笔者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能逐渐弥补本研究的缺憾,并能对随时间展开的老舍短篇小说研究做及时的跟进。

参考文献(略)

标签: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