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以文学理论教材为中心

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以文学理论教材为中心

星耀韩娱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10:00:04

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以文学理论教材为中心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本文对当下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文学接受理论应该是一种走向主体自觉的审美阅读理论。这种文学阅读理论不仅有助于解决文学接受在当下出现的一些文学问题,而且充分肯定了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地位,这既有利于发挥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阅读能力以及审美素养,也能促进文学以及文学理论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文学欣赏论:以认识论为基础的理论观念

(一)文学欣赏论的基本观念

中国当代文学欣赏理论是随着高校统编文艺学教材的出现而形成的,1961年以群、蔡仪二人各自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同时启动,虽然两部教材的出版时间间隔长达十几年,但都明确指出文学欣赏是读者对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此后各大文学理论教材中的文学接受观大都深受这种文学欣赏观的影响与启发。

文学欣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艺术的认识活动。读者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感情上的愉悦,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以认识论;为根基的文学欣赏观念是建国 30 年以来的主流接受观念,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文学欣赏观念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与把握。

1. 文学欣赏是一种艺术认识

文学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反映-认识;论的本质反映了文学欣赏观念的理论范畴,也决定了文学欣赏始终离不开认识论;的本质特性。所以,文学欣赏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认识,是读者通过对欣赏客体的认识来把握社会生活本质的文学活动。文学欣赏具有一般认识活动的属性,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就必须经过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思考的过程,从对现象的感性认识进入到事物的内部,通过理性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结构和规律。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就过程来说,文学欣赏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遵循一般的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以客体为中心展开,由感性认识不断向理性认识升华。是一种理性认识占据主导地位的认识活动,没有理性认识的欣赏不是完全的欣赏。;而文学欣赏社会意义的实现必须要依靠读者的理性认识,所以,文学欣赏更加注重理性认识,反对唯心主义,排斥非理性的美学。理性认识也代表文学欣赏的最高阶段,在文学欣赏的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体现了文学欣赏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学欣赏的落脚点和归宿。

...........................

(二)文学欣赏论的理论基础

文学欣赏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艺术的认识,所以这一观念是在文学反映论;的文学本质观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但文学欣赏观念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内政治以及文学理论自身的原因之外,还要受国外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学欣赏观念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阐释。

1. 反映-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文学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发展自然与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状况有着直接联系,文学欣赏观念的形成也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学理论土壤。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这一时期受到文艺理论界的推崇,指导文学创作向更典型、更真实、更理想的方向发展,成为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理论基石,决定了文学欣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认识为本质特性的文学欣赏理论观念与当时主流的文学本质观、文学价值观、文学功能论等理论观念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文学本质观念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文学接受观念与之相对应,以促进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文学理论观念是系统的理论观念,所以,文学的本质观、价值观、文学功能论以及文学创作论等都会对文学欣赏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决定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就文学本质而言,蔡仪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中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主题的分析阐述了文学的本质问题,坚持文学反映论;的文学本质观念,明确指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反映。文学反映论是文学创作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能动的认识,文学欣赏是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即对作家认识的认识,要使读者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前提是认识的对象(文学作品)是客观真实的,这就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必须是对现实社会客观真实地反映,要坚持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要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绘现实,又要和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主义相结合,既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又要教育人民不断改造思想、改造世界。

...........................

二 文学接受论:以主体论为基础的理论观念

(一)文学接受论的基本观念

文学欣赏理论观念存在的各种局限已经很难适应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艺界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促进了文艺的自由多样发展,文艺理论界也开始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理论观念以及以认识论;为本质的文学欣赏观念进行反思,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和审美特性得到社会肯定。在西方接受美学的推动下,文艺理论界兴起了接受美学热,伴随着这种热潮,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应运而生。

文学接受不再是一种带有政治功利目的简易的认识活动,而变成读者为了获得审美愉悦、审美体验而进行的审美接受和审美创造活动。读者接受文学作品,不仅使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得以挖掘与实现,也使文学接受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到实现与确证。文学接受观念中,读者的主体地位既得到彰显,文学接受的审美特性也得以展现,而且理论研究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多维。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方接受美学影响下形成的文学接受理论观念的特点及其影响进行阐释。

1. 文学接受以读者为中心

传统的文学欣赏观忽视了读者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1980年代以来,文艺界拨乱反正,使人们开始对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进行反思。今天,有必要在鉴赏理论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接受理论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因此,新时期的文学接受逐渐向读者靠拢,强调读者的自我实现与创造性的发挥。

首先,文学接受的过程便是读者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完成人的复归的过程。文学接受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在于对读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肯定是指主体从其对象身上发现自身具有人;的某种特性和本质力量,使读者在文学艺术世界中能够突破现实的枷锁,摆脱阶级斗争带来的政治束缚,可以用一个完整的、理想的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实现人性的解放与回归。在整个艺术接受活动中,读者主体与世界都是崭新的,读者可以自由地、全面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情绪与情感,主动、自由地体验作品中的生活与经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艺术创造,通过文学接受活动来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所有。在这种情感的复归与体验中,读者不断获得新的审美享受,不断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完整自由的个体。整个文学接受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解说的过程。可以说,文学作品潜在价值的现实化、新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就是对读者本质力量发挥与实现的有力肯定与证明。读者通过文学接受更加自由、全面地认识自身,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超越自身,这也是文学接受的目的与要求。

..........................

(二)文学接受论的理论基础

与文学欣赏观念相比,文学接受观念更加倾向于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注重文学接受的自律性,文学接受的这种嬗变是有其特定时代背景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迅速发展;另外,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思想也蜂拥而至,接受美学正是在这样环境下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自主意识、个人意识也逐渐增强,形成了一种解放的、自由的社会风尚,这些都为文学理论观念的发展嬗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环境。

1. 接受美学理论的影响

建国以来中国长期采取封闭的外交政策,很难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艺理论,文艺思想相对封闭与落后。改革开放后新理论、新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本土文艺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这些冲击与挑战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西方文论史上就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展开了一场波及范围很广的文学论争,对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形式主义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接受美学应运而生并在 70 年代进入高潮。80 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与西方文艺理论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在众多的文艺理论中,对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嬗变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以姚斯、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1983 年接受美学被正式引入中国,关于接受美学的译文、研究性论文在国内各大文艺理论刊物上相继发表,如冯汉津翻译的《论文学接受》,钱钟书的《谈艺录》,张黎的《对于接受美学;的笔记》,这些都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伊瑟尔分别从纵向与横向两个不同的角度阐释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接受理论的不同在于,一方面,它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它试图通过对读者接受过程的研究把握艺术经验在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探寻文学艺术价值实现的途径,由此沟通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姚斯宏观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应落实为作品的存在史的研究,而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也就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他主张重新建立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对文学接受进行社会历史的考察,这一理论观念对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三 文学消费论: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理论观念.................28

(一)文学消费论的基本观念.........................28

1. 文学消费是一种社会化活动..........................28

2. 文学消费的双重属性.........................30

四 嬗变与融合:走向主体自觉的审美阅读.....................40

(一)文学接受理论的嬗变分析....................... 40

1. 文学接受理论模式的开放性发展...................40

2. 文学接受理论观念的多元融合..........................42

四 嬗变与融合:走向主体自觉的审美阅读

(一)文学接受理论的嬗变分析

1. 文学接受理论模式的开放性发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共生已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文学理论发展只有顺应这股潮流才能实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了适应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文学接受理论不论是理论研究范畴、研究方法,还是三种文学接受观念之间的发展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发展趋势。这种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文学接受理论观念的含义、价值不断走向多元,还表现在三种不同的文学接受观念在嬗变发展过程中相互包容、多元共生。

..........................

结语

建国初形成的文学欣赏观念,是在反映认识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欣赏活动是读者把握现实世界和人类发展规律的一种途径与方法,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目的。所以,整个文学欣赏活动具有浓厚的阶级斗争的意味,这对当时统一社会思想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文学欣赏观念逐渐走向政治化极端,存在过于政治化,忽视读者主体地位等方面的局限,再加上改革开放使国内思想大解放,西方解释学、接受美学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发展,文学接受观念很快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全社会形成了接受美学热;。文学接受观念的形成使读者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和解放,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变得更加丰富、复杂。然而,文学接受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学接受越来越囿于文学系统内部,逐渐脱离了读者的现实生活,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所以,文学接受观念不得不再次进行发展与嬗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学消费便成为文学接受新的理论形态。以市场为导向,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的文学消费理论,打破了文学系统的理论局限,开始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所以,随着文学消费理论观念的不断发展,文学接受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学消费观念的缺陷也暴露无遗。市场和消费逐渐消解了传统的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这不仅造成了文学价值观念的混乱,对作家创作也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作家创作的目的逐渐转变为追逐金钱和物质利益,导致文学作品质量低下,最终造成文学消费的恶性循环。另外,随着网络、影视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文学消费越来越倾向于图像化。人们沉溺于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使读者的文学接受变得碎片化,无法领悟到文本完整的、真正的含义,而且图像化还使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的文学文本面临着生存危机。可见,文学消费观念不仅不是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的终点,而且还是使文学接受理论观念继续发展嬗变的一个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略)

标签: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