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疯癫与失控的人物群像

疯癫与失控的人物群像

梦幻系统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10:49:09

疯癫与失控的人物群像

这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认为疯癫作为人类非理性存在的极端表现形式有着其自身的真理性,而这种真理性和价值无法完全被理性思维所把握。

第一章 疯癫现象与李永平小说中的疯癫形象

第一节 疯癫现象的溯源和释义

在进行小说文本分析之前需要先就本文论题中疯癫和失控;的词语概念含义做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梳理和界定。何为疯癫?《辞源》对疯癫;的解释是:疯;为疯癫;,义与癫;同;癫;则是指神经错乱,言行失常的病;。在中国近代以前的久远传统中,古人也主要是从疾病角度看待疯癫的,对疯癫的相关记载和释义多见诸于古代医学文献中,如《内经.灵枢.癫狂篇》对疯癫的发病症状进行现象描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己,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譬,日夜不休。;再如《难经》里有从病理学角度对疯癫的病因作的界定,认为疯癫乃是阴阳失调所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此外,古代民间也常常从某种文化人格和超自然的神秘主义角度理解疯癫,这构成了与官方正统的从疾病角度认识疯癫现象的另一条相互参照补充的路径。因此,在文化上,疯癫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正面的意义,甚至就连一向主张中庸和敦厚的儒家传统也曾部分肯定过狂;的作用(我国古代文献中疯;字很少出现,较多被提及的是狂;与癫,而且癫;与狂;的意思并无明确的区分),如孔子本人就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自此,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了一脉狂狷的精神溪流游离于主流政治文化话语之外,在边缘抗拒并嘲讽正统的意识形态。从最早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到魏晋时期隐逸世外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再到唐宋时期的诗酒狂人;李白、苏东坡等,及至清末民初和五四;狂飙突进时代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感时忧国、激进狂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癫狂;作为一种颇具积极意义的文化人格长久以来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功能,在特定的时代语境里,疯癫非但不是疾病,反而是一种健康正面的精神象征。........................

第二节疯癫形象;及相关非理性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疯癫在东西方文学史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叙述母题,因此在世界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一条由不同种族、性别和性格的疯癫人物组成的缤纷多姿的肖像长廊。在中国,从《论语》和《庄子》中记载的楚狂接舆,到《红楼梦》里痴傻似狂的贾宝玉和《儒林外史》中喜极而疯的范进,再到开现代文学疯癫叙述先河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祝愿》和《金锁记》里的狂人、祥林嫂、曹七巧等經典形象,更不必说因被改编成影视剧而深入人心的一大批通俗文学中的各类疯癫人物: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练武而疯的欧阳锋,为情而狂的李莫愁,追逐千秋霸业落空而癫的慕容复等。在西方文学經典里,从希腊神话中的俄瑞斯忒斯到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的梅思金公爵等著名的疯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甚至不少伟大作家自身就或多或少的有精神问题,两千年前的柏拉图就认为诗是诗人在迷狂现实下的产物;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没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带有疯狂的特征。;疯癫现象带有的浓厚神秘色彩和十分丰富的文化含义吸引了很多作家和学者的探索欲望,给予了他们巨大的阐释的可能性空间。除了本文第一节所列举的福柯从历史性的知识与权力共谋、理性对非理性的规训和建构的角度来揭示疯癫以及弗洛伊德从无意识层面解释疯癫的成因外,德勒兹、弗洛姆等人从社会制度等时代因素的角度分析疯癫现象,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精神分裂;和偏执狂;这两种不同的人格倾向;沙利文、卡尔·霍尼等新精神分析理论家则从社会精神文化层面进行个体神经症状的研究,认为疯癫是社会文化冲突在个体身上内化结果的体现。

...........................

第二章 疯癫与失控的类型及成因归纳

第一节 文明与荒蛮冲撞下的精神失重

我只知道热带的太阳,如果它不把人晒死,就是让人发疯,而当人一旦疯了,通常一辈子都不会清醒了。;

文明与荒蛮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形态,在小说《大河尽头》中,当代表西方先进文明的白人探险队进入莽莽苍苍的婆罗洲热带雨林并与当地土著部落接触后,一些探险队员们开始渐渐发生了精神上的失重与变异,并表现出一些疯癫和失控的征兆。比如在《大河尽头溯流》中,少年主人公永;在旅途初始时留宿在卡布雅斯河中游的桑高镇,那晚他在寻找姑妈克斯婷的时候无意间撞到了包括自己姑妈在内的三十几名探险队员们的一个木瓜园集体进行某种宗教仪式般的狂欢与群交:我揉揉眼睛,跂着脚伸长脖子往木瓜园深处凝望过去,晨曦中,看见几十株木瓜树结实累累,那满树悬垂的一瓠子一瓠子黄澄澄熟透了的果实底下,芳草如茵露水萋萋,三十个男女光裸着身子,一窝儿缠绻交叠在草地上,汗潸潸喘吁吁。那大河波浪般汹涌起伏的白肉堆里,只见一把发丝,红亮亮,一蓬野火似的,不住飞荡窜动在血滟滟的婆罗洲朝霞中黎明时分满园子郁郁蒸蒸弥漫起的瘴气中,瞧,那群男女迷失心窍似的兀自缠绕在一起,哼呦唉唷交媾不停,雾影迷离,恍如昨夜我做的那场怪梦;接着,探险队员罗伯多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全员起航在即的码头上毫无缘由地疯狂将一条陪伴其多日的怀孕母狗活活打死,而这个残忍的意大利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加里曼丹专员在其后的旅途中不断被这条由他亲手杀死的母狗的幻象骚扰,最终精神崩溃而发疯杀人:这时他裸着身子,只披着一条染血的浴袍,打赤脚跳跳蹿蹿奔跑在大街上,有如一个红毛夜叉,龇牙咧嘴,睁着两颗樱桃般的血丝眼珠,发了狂似的四下挥刀杀人。;

......................

第二节 无意识土壤中成长出来的罪恶之花

利廉·福德在系统地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 20 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作品中疯癫的作用后对疯癫作出了如下界定:一种无意识压倒意识,并控制了个人的观念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现实,而根据当时的逻辑思维和相应的情感,这些感受和体验都是混乱的、不合时宜的。;李永平的小说中,多次出现了人物残忍杀狗的情节,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在《雨雪霏霏》中搬家在即七兄妹争相往自家生病的老狗肚脯上投石块将它活活打死,以及在《大河尽头·溯流》中白人探险队员罗伯多将在路上领养的一只怀孕的黄母狗卡特琳娜;打死之外,在《吉陵春秋》卷一第二章《日头雨》中,作者同样用了不少笔墨描绘了吉陵镇上的一个叫小乐的泼皮无赖残忍杀狗的场景:

小乐探手在麻袋上摸了摸,抡起扁担头来,往下,结结实实打了一棍。那小母狗儿闷哼了一声,两条后腿顶着麻袋子只蹬了两蹬。小乐不声不响,照头,又一扁担天井里,那口麻袋早已瘫成了一团悄没声息了,小乐上前去撩拨了两脚,一滩血渗了出来。他蹲下身,三两下解开了袋口上的麻绳,血潸潸地掇出了那一条小黑狗,脑壳子开了花。;

此类情节在李永平小说中反复出现,但却又缺失具体的原因交待,因此引起了一些研究者们的关注和探讨。王淼在《悼念失落的纯真李永平小说(1968-2021)研究》中列举了李永平作品中出现过的三次杀狗情节,并将其与台湾作家钟理和《原乡人》中的杀狗情节参照比较,结合李永平自己的童年经历和米勒的叙述理论,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杀狗桥段是作者通过对记忆的重述、改写来进行自我疗伤和治愈的行为;台湾学者陈允元在《弃、背叛与回家之路李永平<雨雪霏霏>中的双乡追认》中提到了《雨雪霏霏》七兄妹杀狗的情节,论者在文中对其发生的原因作了三种可能性猜测,其中第二种可能性因(七兄妹和老狗)过于亲密、不忍卒睹,在压力的临界迸发出的情绪崩堤;与本文观点较为接近,在压力的临界迸发出的情绪崩堤;即是一种由异常心理和情感现实所引发的失控行为,但论者在文中只是将其作为七兄妹杀狗原因的一种可能性而简易提出来,并没有进一步给予分析和论述。

.......................

第三章 疯癫与失控形象书写的创作溯源 ...................... 40第一节 流寓多乡的生命历程和内化的异质文明冲突 ................ 40

第二节 长久隐伏于灵魂深处的罪感心理与创伤记忆 ................... 44

第三节 多重文化身份纠葛中的自我认同困境 .............. 48

第四章 塑造疯癫与失控形象的意义与价值 ..................... 54

第一节 疯癫与失控书写的叙述作用和效果 ............... 54

第二节 疯癫与失控形象的美学含义 ..................... 59

第三节 非理性人物群像蕴含的反思维度和批判指向 ............... 62

第四章 塑造疯癫与失控形象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疯癫与失控书写的叙述作用和效果

........................

结语

本文聚焦李永平小说中疯癫与失控的人物形象,并以此为窗口和线索,试图从这些人物的精神和心理层面来分析解读作品,进而揭示出此类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在小说的主题表述、叙述效果和审美蕴涵营造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其与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文化心理的根源关系。在绪论中,本文首先就作者的生平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作了简介,对两岸和海外学界的李永平研究整体现状做了归纳概括,然后说明了本文选题的来源和根据以及目前学术界与本文主题方向关于的研究状况,最后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在第一章中,首先就疯癫与失控;的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然后对疯癫形象;及相关非理性行为研究文献和李永平作品中出现的疯癫人物形象进行概述。第二章对李永平小说里疯癫与失控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归纳出了四种非理性人物类型,并分别阐释了造成他们疯癫与行为失控的外部原因和深层发生机制;第三章则分别从研究对象自身的文化背景、成长和生活经历、心理和精神特质等方面入手,对小说中疯癫与失控的人物形象塑造与作者自身的根源关系进行探究,试图发现和解析出作者塑造此类人物形象的内在驱动因素;本论文最后一章从疯癫与失控书写的叙述作用、美学含义和这些形象所包含的反思维度与批判指向三个方面来探讨作品中的非理性人物群像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略)

标签:诗是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