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张辛欣早期文学小说对当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书写

张辛欣早期文学小说对当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书写

悟空当年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10:55:51

张辛欣早期文学小说对当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书写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张辛欣作品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后,选取了反映女性生存现状的小说作为切入点,从女性恋爱婚姻与事业的难以调和、理想与现实的之间的冲突、女性精神世界的强大与孤单并存三个方面分析女性生存状况,还原了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焦灼苦闷的心理,进而深入地剖析了女性生存困境的原因,从女性自身、社会时代原因以及观念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阐释了早期小说书写的与众不同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来说,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文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重大事件均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不断地涌现。经过了新的洗礼,文革叙述出现了新的方向,那就是面向历史本真的书写逐渐被面向精神领域的书写所取代,文革叙述内在的精神构建加强。也就是说,文革叙述逐渐开始个人化。当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引进与影响,同样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学到底该书写什么,到底应该采用哪种方式书写,已然成为作家们思索的重心。在这总体趋势下,每位作家所选取的具体书写方式又是不同的,这一历史变革时期,每个作家都在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来书写这段历史,努力创作与时俱进的文学作品。

在这一变革时期,张辛欣敏锐地觉察到了历史变革、经济变动带给人们文化领域以及道德观念方面的影响。她以自己的敏锐的眼光与与众不同的视角来探索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总体而观,张辛欣的作品数量不多,主要涉及青年女性的事业、婚姻、恋爱等诸多问题,运用与众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女性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在当时学界引起轰动。特别是1981年创作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直击女性心灵世界,被当时的评论者称为描述改革开放新价值观的第一部作品,作品一经问世,在文坛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热议。对于张辛欣和这部代表作,评论界莫衷一是。同时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我在哪儿错过了你》(1980年)、《我们这个年纪的梦》(1982年)和《最后的停泊地》(1983)同样备受瞩目。

.........................

1.2张辛欣小说的研究现状

自张辛欣发表作品以来,学术界对其作品的评价莫衷一是。以作品展开的文学评论较多

心理小说方面:评论有李子云所写的《她提出了什么问题一评〈在同一地平上线〉及其他》一文,文中认为张辛欣揭示的如何才能做到男女在事业发展上权利平等的问题;具有时代意义。丹晨在《论张辛欣的心理小说系列》一文中认为张辛欣在作品中的许多形象描绘深刻有力,并且对其中几部典型的心理小说做了深入地分析,丹晨认为其都是对现实的反映,认为张辛欣本人不媚俗,是一个严肃的青年作家,小说风格自成一家。我们也可以在王华的《真挚地写自己的感觉一评张辛欣创作》一文中发现几个关键词语:强烈的反庸俗倾向、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斗争、讽刺手法。王华认为张辛欣在吸收传统与外来文化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陈雷的《张辛欣创作心理小说轨迹探微》则认为在读者面前有三个张辛欣,即痛苦的她;,快乐的我;,以及深感惶惑的作家自己;,从而展示出张辛欣创作心理轨迹。王緋的文学评论《张辛欣小说的内心视镜与外在视界一兼论当代女性文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则将张辛欣的创作进行区分,即分为内心视镜和外在视界两大部分,并且提出张辛欣的内心视镜主要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人物内心世界;而外在视界则是指女性的第二世界,这一视界显示出了作者极强的创作张力,更多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来追踪现实。张业松在《张辛欣创作追求初探》中则将张辛欣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一、准备期一理想生活的向往,二、成熟稳重期一生活理想的寻求,三、发展期一艺术理想的追求。这三个阶段展示了相对集中地三个意念,尤其致力于审美境界的开拓和文学大众化向欣赏立体化方面扩展。;萧乾在《一夜知春一读《张辛欣小说集》有感》一文中认为张辛欣的作品处处有生活的影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对《在同一地平线上》、《浮土》、《疯狂的君子兰》等早期作品进行了赏析。比如《疯狂的君子兰》中荒诞的写作技法,《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男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回老家》中的土色土味...........

......................

第二章张辛欣笔下的女性生存状况书写

2.1恋爱婚姻与事业的难以调和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一代知识女性开始自觉自醒。她们走出了家庭这一小小的天地,与男人们一起投身到社会这一大舞台之中。她们满怀希望与信心,希望在恋爱、婚姻乃至事业中,都能与男性获得平等的权利,期望能和男性站在同地平线上;。然而现实却是:尽管妇女独立了解放了,女性解放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可是社会仍然划出了一道性别的分界线。在这性别的鸿沟之下,女性要想在社会中立足,要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依旧困难重重,同样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有时甚至要以牺牲恋爱或婚姻作为代价。

七八十年代之交,无论是政治领域的大变革,还是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发展,都能引发人们对思想价值观,理想与追求等方面的思索。面对这一变革女性也不例外。她们亦对生命价值与生命理想有了新的感悟,她们在追寻自我的途中又遭遇了种种困难。

张辛欣敏锐的觉察到在时代的巨变下女性生存的种种艰辛,女性常常处在恋爱与事业之间难以抉择,因此她笔下的女性常常深陷这种矛盾与冲突之中。创作于早期的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的女导演便是作者着力塑造的这类典型形象。这位女导演曾与男画家热烈的恋过爱过,女导演甚至在婚前为了支持爱人的事业而放弃了最后一次报考普通大学的机会,希望能够在恋爱与婚姻的世界里觅到自己的幸福。但是在温存与抚爱;的短暂激情过后,紧接着她的内心便会惶恐,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我呢?我上哪儿去了;?再加上女主人公从小就受到理想教育,青春奋斗本能的心理影响、女性潜在的自我意识促使她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女人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竞争。因为她明白在社会这一个大舞台中任谁也代替不了自己。每个人都应有一片自己负责耕种的田地。女主人公下定决心要去实现自我价值,凭借自身的坚持与努力,为成为一名导演而拼搏。

........................

2.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承受着家庭劳动这一重负,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女性逐渐开始走向社会。广大女性们逐渐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这是妇女解放的重要一步。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样五四时期对于女性的解放与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新文化运动用知识唤醒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理想、恋爱与婚姻的认识与追寻,使她们走出了狭小的闺阁天地。她们转而投入社会并且筑起了自己的生命理想,然而在激烈而残酷的社会熔炉之中,她们的性别、理想与追求真的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安身之地吗?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张辛欣的深刻之处。作家笔下的男性并非女性设想的那样伟岸,亦不能为女性遮蔽风雨,他们也没有能力为女性排遣痛苦与烦恼,但是女性们还是将理想寄托于男性身上,然而美好的理想最终还是在现实之中幻灭。可以看到女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她们对男子汉的失望程度有时也更高。她们甚至有时会质疑自己的婚姻现状。这部作品是作者张辛欣在直面现实之后,对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真实状况的深刻剖析。

对于这一点,王安忆也有自己的思索。她在分析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提及当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最后伤心地看着爱丝美拉达死去并且躺在这位吉普赛女郎身旁之时,这些主人公瞬间就变成了神,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中。生命而劳累,活着更是不易,因此作者用文学为我们建构一个理想的心灵世界来解决人在现实中的孤单、痛苦以庇佑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被挤压的疲惫抑或扭曲的心灵。

.........................

第三章张辛欣笔下的女性生存困境之探析............21

3.1女性自身的局限性.............21

3.1.1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危机............21

3.1.2女性强烈的依附心理..............22

第四章张辛欣早期小说女性书写的价值意义............29

4.1中国的女性文学与张辛欣..............29

4.2张辛欣与张洁、张抗抗的早期小说创作对比..............34

第四章张辛欣早期小说女性书写的价值意义

4.1中国的女性文学与张辛欣

............................

结语

考察张辛欣创作的早期,其中以女性为主的四部典型作品分别是《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最后的停泊地》。本文基于对张辛欣早期这四部小说的研究,选取了女性生存状况这一论题,首先展示了女性生存现状,接着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原因做了深入地分析,最后主要探宂了早期小说女性书写的价值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张辛欣作品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后,选取了反映女性生存现状的小说作为切入点,从女性恋爱婚姻与事业的难以调和、理想与现实的之间的冲突、女性精神世界的强大与孤单并存三个方面分析女性生存状况,还原了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焦灼苦闷的心理,进而深入地剖析了女性生存困境的原因,从女性自身、社会时代原因以及观念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阐释了早期小说书写的与众不同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本文书写的女性生存状况及其原因分析是在研读了张辛欣的大量作品及评论后得出的结论,但由于时间仓促,作品分析尚有不足之处,留待以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略)

标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