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在时代文艺思潮中演绎、增删、变生——论六十年来文学小说《林海雪

在时代文艺思潮中演绎、增删、变生——论六十年来文学小说《林海雪

我欲封天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10:55:04

在时代文艺思潮中演绎、增删、变生——论六十年来文学小说《林海雪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小说《林海雪原》在六十年的社会变迁中能长盛不衰与作品本身具有的通俗性;要件、娱乐性;功能密切相关,小说文本在革命话语下被遮蔽的民间叙述含义等潜在文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获得了重视并被挖掘,迎合了大众的文化审美心理期待,这也正是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文艺思潮下,都能受到关注并不断被改编的根本原因。

一、1960-1970 年代《林海雪原》的影视剧改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下英雄的纯化;、简化;

(一)1960 版电影《林海雪原》:在两种文艺思潮夹缝中诞生

1.改编背景

电影版《林海雪原》创制于 1960 年代初期,自《林海雪原》出版至此时,中国的文艺政策与文艺思潮经历了复杂的曲折反复。小说写于 1955-1956 年,恰逢文艺政策松动时期,双百方针的出台,使 1955-1956 年的文艺出现短暂繁荣,恋爱、人性成为文艺理论家热烈讨论的话题,当时引起强烈反响的几篇文章有: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陈涌的《对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巴人的《论人情》、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等。与此同时,文艺创作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人性、人情、家庭、恋爱主题的作品。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曲波在小说中大胆地描绘了主人公少剑波与姐姐鞠梅英母子般浓厚的亲情,与护士白茹萌生的无比纯洁的恋爱,与杨子荣、高波、孙达得等同志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对杀害自己亲人或同志的国民党顽匪的刻骨仇恨之情。然而,小说出版时,却遭遇反右;运动浪涛,对之前人性人情问题讨论的否定及其创作者的资产阶级右派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批判,使曲波的小说创作《林海雪原》的这些人性描绘也被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受到质疑乃至批判。1958 年,龙世辉根据批评意见对原著进行了修改,以适应时代文艺理念的要求,并将修改后的《林海雪原》出版。这就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林海雪原》。

本来在 1956 年双百期间,文学批评界对《林海雪原》这类‘通俗小说的态度是有保留的重新肯定,但在 1958 年之后,对‘通俗小说的这种松动,又重新‘收紧。;随着 1958 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主义;观点,及这一观念的被理论化,小说《林海雪原》尽管符合新英雄人物形象创作实践,也具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主义相结合的气质,但在大跃进;浮夸风的时代风潮下,小说《林海雪原》的及其电影改编也只能接受被暂时搁置一边的命运。

.......................

(二)1970 版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三突出;、高大全;

1.改编背景

1966 年,文革;开始,为了实现对既有权力结构的冲击,打开突破口,江青与林彪合作,炮制出《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明确否定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艺工作及其成果,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与此同时,以江青为代表的激进的极左;文艺思潮,开始建构与其主张相应的文艺理论。

早在 1950 年代末、1960 年代初,由于文艺创作实践已经出现了领导提出思想、主题,要求作家进行创作,在创作中征求群众意见,最终完成写作的现象,所以,有人已经开始提倡三结合;的创作方法。文革;开始后,江青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强行推行这种创作方法,并将其理论化,表述为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1968 年 5 月 23 日,于会泳在《文汇报》上发表《让文艺舞台水运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首次提出三突出;理论,之后,姚文元发表了《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一文,对三突出;理论作了进一步修改润色:在所有人物中突出主要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并将其升格为无产阶级文艺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随后,江青又提出所谓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论;。这个表述最早出自江青的《谈京剧革命》:我们提倡革命样板戏,要反映建国十五年来的现实生活,要在我们的戏曲舞台上塑造出当代的革命英雄来,这是首要任务。;之后,初澜写了《京剧革命十年》,进一步阐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在理论构建的同时,江青开始谋求打造所谓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样板。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但是,由于江青的攫取,使它成为第一个打上江记;印记的样板戏,它也是按照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三结合;创作方法打造出来的样板戏。

......................

二、1980-2004 年代《林海雪原》的影视剧改编:人道主义文艺思潮下英雄的回归;、解构;

(一)1986 版电视剧《林海雪原》:还原性改编

1.改编背景

1976 年 10 月,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拘捕,1977 年 8 月,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随之,全国展开了揭发、清算四人帮;的活动,并批判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等在文革;中危害极大的极左;文艺观念。1979 年 10 月 30 日至11 月 16 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文艺政策,《祝辞》指出今后国家的文艺政策要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随后,文艺界展开了讨论,首先讨论的焦点就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理论批评界最终厘清了文艺的属性与地位关系,而与之相关联的现实主义及其真实性问题也再次成为文艺理论问题关注的焦点,引发了比 1950-1960 年代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的讨论。随着对现实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成为大家的共识。由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继而引发了对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人道主义文艺思潮在新时期再次涌现。同 1956 年由双百方针而推动的人道主义讨论相似,讨论的焦点关注到文艺作品中的对于人性中的恋爱、亲情、人情、共同人性等方面。现实主义、人道主义构成了 1980 年代前半期文艺思潮的主流。人;成为了文学写作、文学理论关注的中心。与此同时,国外的各种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卡夫卡、萨特、海明威等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名称开始被中国文艺界所熟悉,对西方接受理论的引进,使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领域对于文艺中人;的问题的认识,从作家、文学作品两个维度延展到读者,形成三维结构。从 1984 年 1987 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问题而展开研究的论著。;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再次提出,标志着在中国美学范畴中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观念发生了又一重大转变。

.......................

(二)2004 版电视剧《林海雪原》:解构历史,俗化英雄

如果说,1986 版的电视剧《林海雪原》是因与文艺潮流的错位而反映平淡的话,那么,2004 版电视剧《林海雪原》则是与潮流合拍而遭到了质疑,引起了热议。

1.改编背景2004 版电视剧《林海雪原》应该说是 1990 年代全球化背景下文艺思潮与社会思潮的产物,是商业文化生产与大众消费文化心理共谋复制的文化产品。1980 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社会思潮由于遭受到时代的重创,转而接受市场规则,寻求与市场和商品媾和,从而演化成全民性的消费化、娱乐化狂潮。娱乐致死;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1990 年代的文艺是在时代精神的颓靡现实下发生的。此时,英雄主义已和时代告别,平民大众的价值观和日常生活原则得到确立,新写实文学中的活着;观念获得大众乃至知识层的体认,生;成了一个时代民众追求的目标,而 1980 年代文学艺术追求和找寻的精神标高、真理价值理念在 1990 年代丢失了。这个丧失了真魂的时代缺乏真正有建设意义的介入性的批判精神,流行的是一种充斥着失望和怀疑的冷嘲。

西方的解构主义文艺思潮乘机大举侵入中国。解构主义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 1967 年所创立,旨在通过对文本进行外在性阅读,寻求突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空间,以离心运动的方式使文本向外拓展、延异,最终发生位移、变动与解构。;48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虽然是以结构主义者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但他却对索绪尔的结构;论加以解构并背道而驰。德里达以解除‘在场为其理论的思维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性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演展开。;因此,在解构主义者看来,那些被看作是固定或确定的意义都是经过想象、虚构后所创造,而语言却是处于一种开放的、变异的、无中心含义的解构现实,因此,文本的意义就有了被无限解构的可能。这种解构主义思想因对所有形而上的价值,不论是真理、意义、理想主义、精神等等,都抱有一种质疑和否定的态度而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他们似乎从这种解构哲学中找到了宣泄内心那种无可奈何情绪的窗口或工具,在宣泄中解构、狂欢、起舞,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世纪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

三、2021-2021 年代《林海雪原》的影视剧改编:消费主义思潮下的重新审视.....................38

(一)2021 版 3D 电影《智取威虎山》:消费主义思潮下一个跨越时空的凝视;.................... 38

1.改编背景............. 38

2.改编表征................ 38

三、2021-2021 年代《林海雪原》的影视剧改编:消费主义思潮下的重新审视

(一)2021 版 3D 电影《智取威虎山》:消费主义思潮下一个跨越时空的凝视;

1.改编背景

2004 年, 广电总局就当时的红色經典;改编所给出的意见和态度,对于当时红色經典;改编热,起到了降温的作用。然而,十年以后,号称香港武侠片之父的徐克导演选择改编这个主题,令对于《林海雪原》的改编又一次处在风口浪尖上。

......................

结语

通过对上述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改编衍生影视文本的修改、增删、变生现象的分析及其与小说原著《林海雪原》比较对照,可以看到当代文艺思潮和大众接受心理的演绎变迁轨迹,以及不同时代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对于《林海雪原》影视剧改编者的精神渗透作用。回顾这六十年来的《林海雪原》影视剧改编,我们能清晰地意识到虽然那段剿匪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它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飘散而去,而是顽强地、反复地出现在我们的文艺生活中,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共和国曾经经历的艰苦岁月。为了托起一个新生的和平中国,无数优秀的英雄儿女付出鲜血,献出生命,这的确是我们后辈人不该忘却的。对于怎样更好地运用文艺这种形式表现这段历史,使后代子孙铭记在心,以往的六十多年已经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走过或左;或右;的路,取得过值得欣慰的成绩,得到过惨重的教训。但不管怎样说,《林海雪原》及其改编历史一直都与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潮与文艺思潮的走向密切相关,伴随着思想潮流的起伏更迭,演、绎、生、变,令人感慨之余,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