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论沈从文传记文学散文

论沈从文传记文学散文

末世突袭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12:12:39

论沈从文传记文学散文

1 《从文自传》:真实性与文学性并存

1.1 《从文自传》的成因及内容

1.1.1 写作成因

《从文自传》写于 1932 年,当时作者正在青岛大学教学,由于他的朋友要在上海创办一个书店,邀请沈从文为自己的书店写文章,并要求体裁为自传,一个月以内完成。在这种压力下,作者接受了这样的任务;,仅用了三周时间就完成。他认为既然是自传,那就按自己的记忆写下去,这样既可以回忆他的生命发展过程;,也希望读者看看他在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想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写自传时,作者距离开始文学创作不到十年时间,在文笔各方面还不太成熟稳重,为了摆脱自己文法上做作;、矜持;等缺点,他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这之前他已经是文坛上小有名气的散文家、小说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作品中多写自己的家乡湘西以及湘西人民,形成自己独有的湘西特色。但是,这本自传他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创作。他打破常规,进行不同的尝试,把视角转向了自己,把自己作为文章主角,回忆自己前二十年的生命经历,并完成了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定位。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形成了这本自传。有学者这样剖析《从文自传》的写作动机:这个三十岁的人写自传,和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写自传是十分不同的,和一个老人写自传也十分不同,他是写在自己事业的出发点上,为自己的事业准备好这么独自一人,而不是写在事业和生命的终结点上。;沈从文创作自传是对自己过去的总结,从而确立了自我,同时也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交流。《从文自传》1934 年 7 月由上海第一出版社出版,1943 年 12 月,由桂林开明书店陆续推出了改订版,2002 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发行了《沈从文全集》。

1.1.2 内容分类

《从文自传》以我;为自传的核心人物。我由一个逃学玩耍的顽童,后来去了军队,在部队中读了很多的书,领会到了人类智慧的光辉,见到了许多可爱的人和事,同时也经历了很多的孤单。正如沈从文在自传附记里提到的,读完这本自传,有些读者会认为自传别具一格,离奇有趣;,但只有他的亲人、朋友才能感受到他的心酸和痛苦。在迷茫时,他准备去北京读书,从此,他进入一个让他永远无法学校毕业的学校;,开始体验无穷尽的生命。沈从文由找不到自我;到最后完成了自我;的确认,由混沌、愚昧变得理性、成熟稳重,他走的每一步都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

..........................

1.2 《从文自传》审美特性

《从文自传》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历史性,又有散文的文学性、审美性。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生命,它要求对记述的人物作真实又客观的描述。文学性;是传记文学的美学诉求,要求作者在人物、事件、材料等基本真实的情况下,运用想象、细节、心理描绘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朱东润在他的《陆游传.自序》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到史料的运用;因为是文学,所以也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传记作品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平衡也是作家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1.2.1 真实性

在自传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自传的真实性,它要求客观、准确和全面,同时要求描述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形象等。研究者常用自传真实与否来评价一部自传的好坏。胡适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中说: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谢冰莹在《对于<女兵自传>》中指出自己的自传没有故意的夸张和雕饰,百分之百的忠实。作家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讲真话、客观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让读者觉得文章真实可信。

《从文自传》遵守传记文学真实性;原则,文中在地域、民族、人物等方面都带有真实性;色彩。他描述了家乡的优美景色,浓厚的乡俗风情,以及淳朴的人民,如滕四叔、老木匠,甚至还写到了他自己的顽皮,湘西人的野蛮。作者将自己看到的美和丑都展示给读者,使文章真实可信。他在自传中讲真话,说实话,客观去描绘湘西的善、恶、美、丑。在描述故乡优点的同时,揭示家乡人民的的愚昧、野蛮,此外还暴露了自己的顽皮、捣蛋,使客观写实成为《从文自传》的一大特色。

湘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给沈从文的童年增加了无数的欢乐。山上树木繁多,矿产丰富,到处是米和橘油,河流肥沃了两岸,田间有红萝卜和桃李果实,无处的地枇杷、莓类和野生樱桃。家乡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吸引了沈从文,他常逃学去大自然感受光、色,体验自然的动与静,他逃学去游泳、捉蟋蟀、偷地里的李子枇杷、捕水里的各种鱼。这些事情给他带来无限的刺激和乐趣,显得新鲜又真实。

...........................

2 《记丁玲》、《记胡也频》:事件与性格并立

2.1 事件符合历史事实

2.1.1 友谊的铁三角;

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他们三人一起经历了生离死别,度过了患难与共的生活。即使三人后来在政治理想上出现了分歧,但在沈从文生活艰苦时,丁玲和胡也频给了他帮助,胡也频遇难时,沈从文尽最大努力去营救他,并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老家,他们之间的这份情谊是值得称颂的。周芬娜在《丁玲与中共文学》中曾这样概括沈从文、丁玲、胡也频三人的关系:丁、胡、沈组成了一个‘铁三角,致力于文学创作,虽然政见不同,友情却经久不渝;。

沈从文初到北京时,日子过得很清苦,只能靠投稿来维持生活。胡也频的到来给了他许多勇气和激励。胡也频去他那窄而霉斋;的房间里看望他,他们在一起聊了很多,事后沈从文激动的说:我有了朋友,我的生活,我快有日光的光照及了;。当时沈从文正处在艰苦时期,胡也频的到来,就像给他带来了阳光,帮他在经济上度过了难关,同时,也给他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和希望。认识胡也频后,他找到了知己,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上有了自信,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相似的生活感触。这次见面后,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知己、兄弟。

沈从文在文中也提到了他和丁玲的第一次见面。一个礼拜以后,当胡也频再来看沈从文时,身边多了一位年青女人。后来沈从文才知道这女人是和自己同乡,叫丁玲。这次见面开启了沈从文和丁玲的友谊之门,两人的友谊,用沈从文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实际上则两个年轻人皆因过于年轻,为同一的‘怀乡病原因,把我们友谊弄密切了;。

丁玲和胡也频给了沈从文许多帮助和激励。当沈从文做了错事;被人教训,生活孤立无助,正需要朋友时,是胡也频和丁玲让他走出了暗淡的生活,乐观面对所有,让他觉得自己活到这世界上更坚实了一点;。文中写到,当沈从文对这个时代无法攀援;,自己写的作品没人注意时,胡也频通过熟人,把沈从文的文章转交给了周作人,发表在刊物上,沈从文得知这个消息时,打动到流泪,那时他明白了友情的珍贵。

当沈从文、胡也频、丁玲三人半年多没见面,胡也频和丁玲回到北京时,第一时间去找沈从文,沈从文得知他们回来,心里也急切早日见到自己的老友。三人见面仿佛有聊不完的话,想把这半年多发生的事情都告诉彼此。三人后来搬到了同一个公寓,常常在一起谈各自的理想,都希望有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刊物。1929 年,三人一起创办了《红黑月刊》和《人间月刊》。这是他们在生活困境时,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时刻,三人都开始忙了起来,送稿的、算账的都各自分工。三人因为有共同的文学理想,所以就算写了大量文章,累了许多,但依然很有干劲、很兴奋。友谊就像是生命里的阳光一样。因为有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才会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才会有《资本论》巨著的问世。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的友谊也是文坛上难得的,他们曾经是彼此生命中的阳光,在理想上同行,作为知己,在香山静宜园里划船、聊天。也曾一起合编刊物,一起写文章、一起吃饭。

.............................

2.2 人物合乎传主性格

沈从文怀着自己真挚的感情,记述了三人之间的友谊和分歧。同时描述了胡也频和丁玲的性格特点。他的笔是多彩的,经过他善意、有感情的书写,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他笔下的丁玲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又有女性的忧郁感性,胡也频身上有热情又固执的特点。周健强认为:《记丁玲》中的丁玲是在我从她自己的文章里,和她许多朋友的嘴里,得到的印象,要好得多,可爱得多。那么一个泼泼辣辣的有性格、有才华,有着女人的所有长处,又没有女人的一般短处的女作家,简直呼之欲出。还有那海军学生,是多么热情、纯洁、专一啊!对恋爱如此,对事业也如此!这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长短优缺,而令人热爱敬仰的青年革命志士形象呢;。

2.2.1 刚柔并济的丁玲

丁玲,作为湖南人,她的性格与她所成长的自然环境关于。一谈到湖南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倔强、率真、热情的性格特点,丁玲的气质与其家乡的陶冶是分不开的。丁玲的性格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结合体,她性格中既有男性的阳刚气质,又有女性的伤感短句忧郁,丁玲就是用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来面对她的生命的。

丁玲性格中带有男性化特征。沈从文眼中的丁玲洒脱、直爽,很容易忘记她是个女人。她不懂得打扮自己,不会穿衣扑粉。丁玲性格中有像男人一样大大咧咧、勇敢坚强、大胆叛逆的一面。文中写到,当沈从文和胡也频第一次去丁玲住的地方时,连沈从文都有点佩服她,床是硬木板的,地潮湿又发臭,破烂的报纸贴在墙上,沈从文觉得很稀奇,认为丁玲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不生病,不头疼,还能镇定的在桌旁看书写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她的爱人胡也频逝世后,在别人看来是很痛苦的事情,她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强,在熟人面前没有流下一滴眼泪,给人留下了顽强的女子的形象。她忍着痛苦和伤心隐瞒了自己母亲胡也频遇难的消息,这需要很大的毅力。沈从文在见丁玲之前,他眼中的女性应该是生性脆弱、心胸狭窄、怕累怕苦、把喜怒哀乐都放在脸上的。但是遇见丁玲后,他对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他认识的丁玲,和男子一样,可以独自去做很多事情,遇到困难时,从不抱怨,还可以从容淡定的坐到房间里读书写字。董秋芳对丁玲的评价是:我似乎觉得她是个带着世家风范的新女子。她的身躯壮硕,面额方广,她的态度,正像一般人所生似的坦白明朗,就是在男性中也是少有的;。

.........................

3 《从文自传》与《达夫自传》:自我定位与叙述中心各异..................33

3.1 相近的自我定位:乡下人;与零余者;..............34

3.2 不同的叙述重点...............37

3.3 各异的小说笔法....................39

3 《从文自传》与《达夫自传》:自我定位与叙述中心各异

3.1 相近的自我定位:乡下人;和零余者;

沈从文认为自己是乡下人;,而郁达夫自认为是零余者;。《从文自传》中第一次用乡下人;自称的是在《女难》中:我是个乡下人乡下人有什么办法,可以抵抗这命运所摊派的一份?;却只为的是我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而想来十分伤心;。在《习作自选集代序》中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沈从文自称自己是乡下人;,这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也说明了他怀念自己的湘西生活。由于初恋的失败,以及意识到自己应走出去看看,多学点东西,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大城市,在这里他找到了自我,也意识到了自己是个乡下人;。

沈从文虽然出身于将门之家,但是在他少年时就把自己当作乡下人,常逃课去观察山上的果实,树林中的大树,看农民杀牛、制铁炉,他总是关注乡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出生于凤凰县,那里山清水秀、花草似锦,到处是桃李果实,地枇杷、莓类随处可见。此外,还有古朴的乡村人事,那里有剃头铺、伞铺等各种小作坊,还有眉清目秀的苗族少女、苗族妇女的歌声,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乡村世外桃源;图。这里的人淳厚质朴、热忱守信。有技艺精堪、淳朴善良的滕师傅;,有豪爽而又胆识过人的曾姓朋友。他赞扬了湘西人身上顽强的生命意识。通过他所看到和经历的人事,明白了生命更深层的含义。他还赞赏了人性的真实流露。写了当地人决斗时直到把一方砍倒为止,但是绝不会搞阴谋。他看到天王庙用掷茭的方式来决定独自一人的生与死,他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比城市人的那种虚伪要好很多,这些都反映了他的身份定位。

............................

结语

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中记载了他前 20 年的经历以及湘西的地方风俗、民族文化,文中包含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感悟。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湘西以它自身的优美环境对抗城市的丑恶,还看到沈从文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用乡下人的淳朴、自然对抗城市人的虚伪,展示了湘西原生态的面貌以及沈从文一份与众不同的姿态。

《从文自传》是他今后创作风格变化的转折点。他以前主要以写作小说和散文为主,《从文自传》后,他确立了自我;,为自己定位为乡下人;,明白了自己应该多关注乡土的人事,后来写下了《边城》、《湘西》等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作品。汪曾祺曾说从文自传是培养作家的教科书;。自传具有权威性,是研究作家的一手资料。从《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更客观、全面的了解沈从文,他的小说、散文中许多场景和人物也可以从自传中找到原型,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小说和散文。

《从文自传》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传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从自传中可以了解到湘西与众不同的民俗习惯,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自传中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半个世纪后,沈从文仍肯定了《从文自传》的文学价值。

本文对沈从文给朋友胡也频和丁玲作的传,《记胡也频》、《记丁玲》进行梳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人有共同的理想,一起努力奋斗。他们各自的文学成就是文学史上多彩的一笔。对于他们三个人的认识,不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和启示。阅读他们的生活也是在阅读历史。对他们性格、经历的了解,其实也是在领会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看到他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命理想,自己仿佛也多了一份生命体验和对历史的认识。

参考文献(略)

标签: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