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70后”作家路内中长篇文学小说研究

“70后”作家路内中长篇文学小说研究

野医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12:15:14

“70后”作家路内中长篇文学小说研究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路内放置于70 后;作家群体之中,结合时代背景和代际特征对其进行研究,既可以观照到路内所在的70 后;作家群体,也可以对群体中的路内创作进行重点剖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进行挖掘,在作品的含义上,对时空建构、人物形象和特殊意象进行具体解剖,在作品的形式上,对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语言进行详细缕析,既看到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也指认出他的创作缺憾,以及其为突破困境所作的努力与探索,形成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论述。

第一章 路内与70 后;作家

第一节 时代造就的70 后;作家

纵观上世纪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文学经历了 70 年代的压制、80 年代的回弹和高潮、90 年代的失落的过程,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下,七十年代生人陈卫创办了民间纯文学杂志《黑蓝》,首次提出了70 后;的概念,随后广泛流行开来。70 后;作家历来被学界认为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50 后;、60 后;作家宝刀未老,80 后;作家已然后来居上,他们在左右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一、70 后;作家的命名20 世纪 70 年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整个社会陷入黑暗,政治、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文学界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批作家受到批斗甚至被迫害致死,文学花园一片凋零,此时能够公开发表的作品几乎千第一篇律地公式化,艺术水平低下,只有少数的地下文学以秘密或半秘密的方式传播着。十年动乱,对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文革结束后,对黑暗、苦难、痛苦的宣泄与思考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伤痕小说,主在揭露文革;期间的悲惨现实和人民所受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迫害,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凝结着人们的鲜血与泪水,刻下了着鲜明的历史印记;反思小说,体现了人们在经历伤痕后的深入检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给人们造成伤害的各种原因,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作品,都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另外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出现改革小说,部分作家顺应时代潮流,将目光移向中国改革的现实中去,其中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80 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激情燃烧的黄金时期,上一年代的文学写作全面铺展开来的同时,新的作品种类接踵而至,尤其是中后期文学被推至时代和思想的前沿位置,形成一股持续发展的强劲力量,直指人心,吸引了大批人的目光并使其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各种派别层出不穷,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如寻根小说,意在文化寻根;,希望能够借助小说来寻找遗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先锋小说,主张从西方现代主义中学习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写作技巧,以前卫的姿态在小说的形式、语言、内容各个方面探索先锋性,反叛传统、特意求新,以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格非的《褐色鸟群》、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为主要标志;新写实小说,回归人民大众,贴近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方方的《景色》、池莉的《烦恼生命》、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都是耐人寻味的作品。人民大众此时对文学作家作品的井喷情状也给予热切的关注和回应,形成庞大的阅读群体,整个社会置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第二节70 后;作家的两次崛起

综览70 后;作家的崛起,大致可以识别出两次较为显眼的动作,一次是 20 世纪90 年代商业炒作的市场营销,它以美女作家;为噱头,以卫慧、棉棉为领航,尽得一时宠爱,高调、喧闹;一次是新世纪以来群体创作的集体井喷,原来 90 年代被遮蔽的部分作家逐渐浮出水面的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新的优秀作家作品,此次市场的推介助力也更加理性,以纯文学写作为主,踏实、稳妥。一、商业炒作的市场营销 90 年代末,整个社会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全民开始集中精力搞经济

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文艺机制改革也同步开始。1984 年 12 月,国务院发出通知,除了少数必须补贴的期刊外,其余期刊都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①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期刊不再受到国家的特别资助,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运营模式,成本和利益都由自己承包,这一举措对期刊编辑、出版书商等无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政策下,期刊、图书等出版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起来,经营不善或者利润低廉等因素都会对自身的存在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 1998 年《小说》、《昆仑》、《峨眉》、《漓江》四家文学杂志的接连停刊更加剧了文学期刊界的恐慌,能够使期刊站稳脚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了商家特别着重的一点;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充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期刊刊登什么读者就阅读什么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满足读者的口味需求被提升到重要地位,毕竟,拉拢到的读者群体越大,获得到的经济利益才能越大,才能更顺利地强大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文学市场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开始有意地迎合市场需求,制造新鲜名目,以期吸引读者眼球,满足其各种猎奇心理。70 后;作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承担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变革影响的第一批知识分子。

........................

第二章 路内小说的文本含义

第一节 时空建构解读

路内的作品,纵向时间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日新月异的面貌、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居民形形色色的生活,如画卷般在他的笔下铺展开来。横向空间是以戴城为主,附以其周边地区,均是冷清落后、充斥着结合部气息的城镇,在时代的裹挟下缓步发展,其中的工厂、技校、新村这三个元素是最为显著的特色。路内描绘的这些琐屑的细节,生动传神地重现了上世纪末小城的生活图景。一、变迁的交接时代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是一个变迁交接的关键时期,在路内的系列作品中,他从微小的细节着手,以刻录的姿态揭开了这个时代的具体面貌。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渐次出现的各种新鲜事物,譬如肯德基、炸鸡店、大酒楼、汽车等等这些于今天看业已是司空见惯、于当时看足以掀起阵阵轰动的事物,被路内细致地一一记录在作品之中,同时它们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变化影响,也被路内所精准捕捉。在八十年代的戴城,照相机、收音机这种物件或许比较常见,但电视机这种新奇昂贵的家电,基本上是寥寥无几。《花街往事》中,蔷薇街上的第一台电视机出现在一九八〇年的秋天,是方屠户家里买的,这是划时代的电器,它很快就战胜了收音机,唯有四喇叭录音机可以与其相媲美。;①在八十年代的人们心中,电视机享有着绝对尊贵的地位,它是分割新旧时代的标志。因为当年大儿子方小兵被拐走,方屠户一直在众人前抬不起头,可是一台十二吋孔雀牌黑白电视机就能够让他扬眉吐气、挺直身板。每天晚安大家吃完饭以后都要赶去方屠户家蹲在地上看电视,即使只有几个频道,人们依然兴致勃勃赖到深夜也不肯离去。电视机的出现,象征着这座城市现代化的起始,为戴城带来了新时代的气息。

如果说电视机在八十年代是罕见的,那么在九十年代汽车的出现所引起的轰动绝对不亚于前者。《追随她的旅程》中的富二代女孩曾园,因为家境优越,年少时就已开着台白色的桑塔纳轿车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在戴城那种地方显得格外扎眼。汽车的出现,使得戴城不再被划分为只有自行车与工厂卡车的代步工具,跻身进高速的奔驰时代。

.......................

第二节 人物形象分析

路内小说中的人物是时代重症下的不同个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们不再是‘为时代代言的符号化人物,而是出现许多具有差异性以及对照性的人物群像。;①比如以失意的青年形象和颠覆的父辈形象为主的男性群体、以启蒙的引导者形象和不幸的可怜者形象为主的女性群体,路内在构建这幅人物群像展览图时匠心独运,这些人物不再像上一代人那般承受着历史的社会的沉重负担,不再需要为社会的变革摇旗呐喊,而是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前行。一、男性群体形象路内作品中的主要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失意的青年形象和被颠覆的父辈形象。(一)失意的青年形象失意的青年形象以路小路为最出彩,作为贯穿追随三部曲;的唯一主人公,这个青年人不学无术、胸无大志,在可从某种方面来说,正是因为他的不特异优秀、不极致照人,才使得他拥有一种十分与众不同真实的气质,许多人都能够在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曾在成长的道路中同样挣扎狂奔的影子。同时,他还是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他学业颓废却又爱好文学,在技校的学习生涯平庸,没能学到一技之长,并且差点被开除,学校毕业以后还是在父亲的忽悠;之下进入了糖精厂工作。但他一直对文学保持兴趣,看诗写诗,在旁人都在看淫魔浪女的书时他捧着的是《悲惨世界》;他玩世不恭却又真诚善良,在工厂里,他和领导暗自对着干,抽烟打架翻墙恋爱,因跟女同事乱开玩笑被分配到倒三班。但有着一颗同情之心的他肯帮助于小齐照顾那只叫文森特;的猫、在工友即将一命呜呼的时候拼尽全力骑着三轮车送工友去医院、和朋友一起去孤儿院领养可怜的孩子戴黛。路小路本身没有豪情壮志,但是在白蓝的劝说下,努力考取夜大,生活似乎又重新找到了航向。他不会像寄生虫一样赖在家里,学校毕业时候去前进化工厂上班,即便它在荒原偏僻的莫镇,之后为了生计路小路又从事过各种工作,尝试过各种角色,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慢慢成长。.........................第三章 路内小说的叙述形式 ............ 41

第一节 多变的叙述视角 ................. 41一、第一人称叙述 ............. 41二、第三人称叙述 .......... 46第四章 路内小说的困境与突破 .............. 63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瓶颈 ............. 63一、主题单调和内蕴薄弱 ............. 63二、人物相像和情节雷同 ........... 65

第四章 路内小说的困境与突破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瓶颈一、主题单调和内蕴薄弱

......................

结语

在当代文坛中,70 后;作家群体经过不断地努力逐渐从50 后;、60 后;作家群体的缝隙之中挣脱出来,占据了一席之地。无论是第一批以卫慧、棉棉领航的美女作家;,还是第二批新世纪以来的群英荟萃,70 后;作家的形象在大众面前越来越清晰。在这之中,路内被称为是最让人惊艳的小说家。路内曾自嘲过自己可能是中国年轻一代作家中学历最低的一位,其实文学涵养与学历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生活阅历和思想深度的因素可能影响更大。他曾做过工人、营业员、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电台播音员、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等多种职业,在为了生计到处奔波的同时从未中断对文学的学习与思考;他曾在网络刚席卷文学界时,做过暗地病孩子;小说版版主,并发表过颇具文艺风范的诗文;他曾说写小说是个意外,这意外正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他的作品一经发表,便以与众不同的创作风采独标一格。在内容上,新旧交替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鲜别致的小城新村、姿态不一的男男女女,都成为他的表现对象。青春和迷茫、恋爱和友情、理想和生命,均被囊括在他的笔下。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描绘了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通过烦琐的日常生活描绘,表现了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烦恼,通过细屑的感性经验的抒发,阐说了自我对时代、生命的真实感悟。在形式上,他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派的叙述技巧,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一三人称变换叙述都有使用,单线式结构、复线式结构、网状式结构灵活多变,语言更是可戏谑化、可陌生化、可日常化。综而观之,《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连接而成明显的三部曲结构,亦聚亦散,互异互补,既相互独立又错综交织;《花街往事》、《云中人》、《慈悲》拘一格,或嬉笑怒骂、或悬疑惊悚、或朴素洁净,形态各异。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中长篇小说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套数,显示出了路内在不断摸索中取得求差;效果的高超才能。当然,作品之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工厂主题和青春迷茫在多部作品中同时弥漫,部分人物形象似曾相识,个别情节也有高度雷同的嫌疑,这都是作者所必须看到并重视的地方。让人欣慰的是,路内在不断地调整、突破自己,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作家,截至目前的六部不同主题的中长篇小说已经显示了其作为作家的多元面,但显然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创作道路也绝不会止步于此,未来会有更多面目一新的作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略)

标签:历史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