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 名人与名著的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名人与名著的故事和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 名人与名著的故事(一)
海伦凯勒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以下则是她的生平年表: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 名人与名著的故事(二)
推荐一个现代的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谱佳话
田世国是山东枣庄薛城区人,他不仅是一名好父亲,更是一名好儿子。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母亲的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了,而由母亲颜氏来抚养。仲尼自幼聪颖过人,而且事母至孝。
颜氏为了仲尼的将来,特地将当时有名的学者请来,教导仲尼。在母、严师的教导下,仲尼把当时所有的书籍册册读通。而且对自身的学术和品德修养,更是不时的注意与求进。所以在年轻时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后来,孔子在鲁国教学,宣扬仁爱之道,来自各方的学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学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常常以「不学礼,无以立」来教导学生。另外,孔子还从事著述工作,把伟大的仁爱精神传扬开去。
一个小孩的父亲生命垂危,而他父亲生平最爱吃鱼,男孩就去抓鱼,可这是在冬天,河上都结了冰。男孩就退去身上的衣物,卧在冰上,借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冰雪,给他父亲捕雨
是一个成语
二十四孝啊!!!
董永与七仙女
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 名人与名著的故事(三)
《活着》
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散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籍:《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为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传记作品很多,都是很值得一看的佳作。)
《人类的大地》(作者是《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蕴含的生命的力量,值得一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 名人与名著的故事(四)
爱因斯坦的一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平简介
平凡的早期
幼年时期的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1847—1902)是一个商人,酷爱诗歌;母亲保莉尼?科赫(Pauline Koch,1852—1920)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知识女性,热爱文学尤其是音乐,特别喜爱贝多芬。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由于父亲和叔叔合办的工厂倒闭,在亲戚的帮助下,全家迁居慕尼黑。
爱因斯坦从小给人的印象像是个智力迟钝的孩子,精神懒散,话很少。由于怕他是低能儿,父母还曾带小阿尔伯特看过医生。但小阿尔伯特对音乐的兴趣却超乎寻常。当母亲弹钢琴时,他总是专心地在一旁静听,有时甚至很晚了还从卧室里偷偷地溜出来,躲在楼梯的暗处倾听母亲演奏钢琴,表现出不同一般的兴趣和耐心。他的一位邻居甚至断言,爱因斯坦长大了不是一个钟表匠就是一个音乐家。六岁开始,爱因斯坦学拉小提琴,七岁的生日礼物是母亲送给他的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了阿尔伯特的终生伴侣,拉琴成了他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之一。
约四、五岁时,他对父亲送给他的袖珍罗盘着了迷,他对指针总是指向北方感到十分惊奇,这使他对自然的力量惊讶不已。他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藏在事情的后面!”这个“迷”激起了小阿尔伯特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事物本性的浓厚兴趣。在50多年后的一封回信中,他提起了这件事,并说“它对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儿童时期的阿尔伯特总是喜欢一个人独自玩耍,他很少跟小伙伴们一起嬉戏打闹,对当时像洪水一样泛滥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产生出了一种本能的反感。
5岁那年,小阿尔伯特进小学学习。在小学里,他成绩平平,但他的善良、虔诚,深得教义老师的喜欢,这个时期的爱因斯坦充满了对宗教的神圣情感,几乎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10岁进入路提波德中学。这个学校反科学教育与他天性格格不入:像兵营一样的学校,像军人一样的老师,像士兵一样的学生,整天的背、背、背,让小阿尔伯特感到窒息。也因此他的成绩很不理想,还经常留校受罚。他的父亲曾写信对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绩”。这段时间在叔叔雅各布的引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功课进行自学,如欧几里德几何、代数、高等数学等等。几何学的那种简洁、明晰、可靠使他对人的思维能力以及人能了解自然惊叹不已。12岁时,在俄国籍大学生塔尔梅的引导下阅读布赫纳的《力和物质》、《自然科学通俗读本》。由于主张无神论,这些书在学校是禁止的。阿尔伯特面对书中展示的井然有序的自然界时,发现万能的上帝不见了。正是这些书的影响使阿尔伯特的宗教思想完全地被科学思想取代了。
1894年,父亲的工厂又倒闭了,全家再迁至意大利米兰,阿尔伯特一个人留在慕尼黑继续完成中学学业,但没多久,他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回到米兰父母身边的爱因斯坦告诉父亲,他打算放弃德国国籍。辍学的这段时间,他第一次思考了光的相对运动问题,这是他有关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朴素的理想实验。他还对以太是什么进行了思考,完成了他生平第一篇科学论文:《关于磁场中以太研究的现状》,时年16岁。
没有高中毕业证就无法进入德国的大学,而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接收18岁以上的同等学历学生,只有16岁的阿尔伯特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特别好,也许能破格录取,于是只身前往苏黎世。
如何让客户一款和科研和客户也看好以
你怎么那么没礼貌?连个敬语都不讲吗
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 名人与名著的故事(五)
名人小故事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十分好动,常常不能静下来。他最喜欢就是坐在木马上摇摇摆摆地晃着,有趣的是,即使现在他已长大成人,有时仍会不由自主地摇着呢!这成了他独特的小动作。<br> 牛顿三岁时,已显露出其不平凡之处。当一般的小朋友喜欢跟朋友四处奔跑和嬉戏时,他却宁可独个儿躲在屋子里,拿着锤子和铁钉,叮叮铛铛地打在木板上,制作喜欢的小工艺。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以上内容是关于有什么名人读名著的故事和名人与名著的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