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 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和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 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一)
1.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4.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6.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7.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8.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搜一下:关于乡情的名人事例
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 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二)
信阳出土的世界上最陈的酒阳独具特色的淮上文化风情。
孔子周游列国终点、子路问津、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譬如亡羊补牢。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顷襄王)是一个昏庸的国君。他父亲楚怀王是被秦国骗去而终于病死在秦国的,他即位后,对于强暴的秦国,还是毫不警惕,只知整天玩乐。大臣庄辛实在看不过去,预感楚国必定灭亡,便向楚襄王作了诚恳的谏劝,并恳请楚襄王让其躲避到赵国去。
庄辛到赵国住了五个月,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兵败散,楚襄王流亡到信阳长台关一带。城阳,就是现在信阳长台关下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楚王城里人心惶惶,楚国危在旦夕。楚襄王这才想起庄辛所说的一番话,果有先见之明,于是派人赶到赵国,把庄辛请回来。《战国策·楚四》:“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千里,岂特百里哉……君王之事因是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魏冉)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襄王闻之,颜色大变,身体战栗。于是乃执而授之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黾塞,就是现在的信阳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楚襄王终于听取了庄辛的劝告。授命为阳陵君的庄辛,凭借三关和淮河天险,力挽败局,不仅挡住了秦兵的北进,而且还收复了上蔡、陈之地。这才使楚襄王有可能在陈重新建都,使楚国的历史延长了五十五年。
信阳也是中华姓氏之根,汉姓100大姓中,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都源于此(如黄姓起源于潢川、罗姓起源于罗山、赖姓起源于息县、蒋姓起源于淮滨,陈姓、王姓、潘姓、孙姓、沈姓均起源于固始)。信阳地处江淮之间,是历代中原人南迁的始发地和集散地,唐朝时期光州固始籍将军陈元光率乡勇南下闽粤平定蛮苗叛乱,于当地厉行法治、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之后从家乡派遣大量百姓南下定居,故信阳享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美称。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茶树的故乡。据史书记载,我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而传到祖国各地以至外国。陈椽教授所著《茶叶通史》中就这样记载着:“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入四川,后往北迁移至陕西,以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在此生根。因气候条件限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政治中心的河南(东周建都河南洛阳)。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间。3月间下旬开始,日均温达10℃,可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积温达4864℃,80%的年份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7℃,最热的7月份均温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为1.6℃。信阳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时数为1592.5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3%),太阳辐射量为89.25千卡/cm2,有效辐射量为43.74千卡/cm2。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生育所需要的适宜范围。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种茶。这里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相对湿度75%以上)。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正如群众常说的,“云雾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阳处于北纬31º43¹至32º37¹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这正是炒制优质绿茶所不能缺少的。历来为多人向往的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典型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信阳毛尖,内含有效物质丰富,香高味爽。据中国茶科所对车云、集云、黑龙潭等几个名山的春茶一级毛尖茶样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为3.62 —4.34%,咖啡碱4.06—4.73%,儿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为43%左右,高的达46.5%,高出国家标准≥39%。所以,信阳毛尖香高味浓又鲜爽,多次冲泡,香味犹存,魅力诱人。
位于豫之南的信阳,是一个山清水秀,地杰人灵的地方。我热爱我的家乡。纵古论今,这里出过诸多的名人。
1、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又名息妫,因容颜绝代又称为"桃花夫人"。她忧国忧民,贞洁自爱。至今,息县一带还流传着"挂灯劝息侯"和"三年不语"的故事。
2、孙叔敖,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楚国期思邑(今淮滨县期思乡)人。楚庄王时任令尹。开凿"芍陂",大兴水利,大大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
3、司马光,河南光山县人。宋朝宰相,小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于世。其耗费30年心血,编纂完成了横跨1362年历史的巨著《资治通鉴》,影响巨大。
4、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信阳州人。其为官清廉,秉公直言,热爱家乡。明代文坛"前七子"、"四大家"的首领,"后七子"的开山人物。哈哈~小赞一下~他是偶先人哦~
5、宋士杰,明成化信阳州(今信阳市)人。其爱打抱不平为民告状申冤的事迹,赢得了世人普遍的赞扬和广泛的传颂。宋士杰行侠仗义,是一直被广泛传颂着的人物。
6、丁振铎(1842~1914),字声伯,号巡卿,罗山县周党黄湖人。其人刚正不阿,关心国家。光绪帝任命其为理资政院事,委以禁烟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
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 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三)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读书刻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 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四)
《贝多芬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0333034》读后感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卜看到了未来的天才的目光:从那日光,人们又可以窥探到他未来的悲剧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天。町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临的是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幸福,他对付未来充满着希望!那么想想我们这么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何心里不装满阳光,非要悲观行事呢?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后的岁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点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写过:“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它可以挽救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当然也可以教育我们助人为乐”!
米开朗琪罗
罗曼。罗兰先生所著的巨人三传之一《米开朗基罗传》,是傅雷先生所译。书中除了传记原文以外,还附有米氏相关作品彩色插图一百五十余幅。读罢此书,心中感慨万千。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米开朗琪罗。他平易,但又超凡脱俗。他无以伦比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全部献给了艺术,他追求艺术真善美之表现力的执着与忠诚更是感人。米开朗琪罗是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巨人的称号的。
米开朗琪罗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他是一个精神的贵族。他是个天才。他有一种骇人的生命,猛烈地爆发,使他太弱的肉体与灵魂有所不能承担。
在创造的不断冲动中,他除了夜以继日的工作,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想。他在继续不断的兴奋中生活。
他一生致力于艺术的创造,试图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恒。
他狂野,他不羁,他高贵。他欣赏自己,赞赏自己,他不答应别人把他当艺术家来看。他认为,天才这个词都不配于他。
他的父亲也劝告他不要劳作过度,但是劝告并不起作用。他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极少的面包与酒来支持他的生命。
大师留存下来的作品,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任何一件都已成为不朽,它们与他一样名垂千古。
米开朗基罗生于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安息于一五六四年二月十八日下午五时。享年90岁。
他的一生就在不息的艺术冲动与创造中渡过。无数的失败,无数的成功,他走完了自已充满坎坷的一生。最终他用自已的精神和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无限宝贵的财富。
托尔斯泰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整篇文章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把他丑陋的外貌,平庸的长相展现在读者前,后又把他那尖锐的眼睛挥洒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一生写得震撼人心。
一个出生贵族的大作家,却长着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并没有独特的一面。或许他是粗鲁的,但他的灵魂是高贵的。他那眼睛,他那犀利的目光,似乎能将世界的一切事物尽收眼底,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直到现在,我才真真正正地了解到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到一个作家对腐朽生活的批评和厌倦。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灵魂被震撼了,特别是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犀利目光时,我仿佛也被这目光击中了一样,敏锐深刻,而且能够激发我的创作灵感,与之前读描写托尔斯泰丑陋外貌的感觉大有不同。
虽然开头的种种描写片段让我感到非常吃惊,茨威格把他的长相,性格描写得让人无法接受,似乎托尔斯泰是一只吃人的狮子。但后来他的各种优点各种感情,全都包含在那双“有一只眼珠”的眼睛体现出来。托尔斯泰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心灵美根本与他的外表没有一丝联系。托尔斯泰就是与俄国人民共同的命运,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否定富裕腐朽的生活,即使他本身也是出自一个很富有的家庭。
或许外表丑陋但是心灵高尚的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让我们见到了作家不同的一面,那种内心的震撼,让我感受到了许多……
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 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五)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阳与隔汉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称而得名,这里地灵人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遐尔闻名。其中有五位历史名人为中华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是:卞和、米芾、庞蕴、米万钟、诸葛亮。
卞 和
卞和(约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时代楚国荆(今襄樊南漳)人,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镇金壤坪村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楚厉王,厉王使玉工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吾非悲刖(断足)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壁”,并封卞和为零阳侯。《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从楚厉王时献宝,文王时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和氏壁”奖给功臣昭阳,到:赤山失宝、张仪蒙冤、缪贤买璧、赵惠文王抄家抢璧、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其上、将“和氏璧”精制成传国玉玺、命名为“传国宝”,后经各代封建王朝争夺,直到民国为止,共经历了2670年。可以说,这应该是中华赏石史上经历最扭折、经过的帝王最多、演绎的故事最多、内涵最丰富、价值最高的一块石头。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米芾自称楚国后人,因而别号“米襄阳”。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并创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赏石鉴别理论,即“透、露、瘦、皱”(指对太湖石的鉴赏)。
自《宋史·文苑传》和宋代杜绾所著我国第一部石谱——《云林石谱》至今,近千年来,几乎所有关于赏石方面的书籍,都对米芾赏玩奇石的轶事有所记载,皆为人知,勿需赘述。国内外的赏石家,只要提起米芾,无不敬之、仰之。
与此同时,在中国书法史上,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起,被称为“宋四家”。苏轼称米芾的书法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超妙入神”、“当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画也很高妙,他自谓其画为“心画”,笔随心到,信笔为之。他变古创新,妙意师真,超出笔墨蹊径之外,“一洗万古凡马空”,首开“云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画风,终于“颠”出了一座旷古绝伦的“米氏云山”。试想,如果米芾不“颠”、不拜石,不从石头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书画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吗?
庞蕴
从笔者手头上现有的资料来看,庞蕴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阳城南十五公里处的“庞居洞”据说庞蕴夫妇在此居住过。其它的笔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肃省清水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被称为“中国一绝”的“庞公石”正因为他而名扬天下。
相传,唐代湖广襄阳居士庞蕴,经仙人点化,教其在“一口饮尽西江水”处修行。一日,庞蕴游至上邽(今清水县)小华山,见一条小河绕山而过,山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过,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问牧童:“此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华山,山下西江水(今牛头河)。”居士顿悟,便在小华山结庐隐居,广结善缘,临终时把聚宝盆扔进峡谷,以济天下,顿时变成深绿致密、温润如玉的宝石,“庞公石”因此而得名。“庞公石”也叫“庞公玉”。在我国,以人而名的石种尚不多见,作为同乡和后人,笔者实在是为庞公高兴。
米万钟
米万钟,(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书画家,按察使、太仆少卿。米万钟虽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没有在襄樊干过什么事,但是他与襄樊有割不断的血脉关系,因为他是米襄阳的第十六世嫡孙。明万历三十六年授六合县令,《六合县志》称其“仁明慈惠,兼水镜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宫(米芾),其书画亦妙绝一时,时有邢、张、米、董之称,又云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闻名于世,应归功于米万钟,米万钟任六合县令时,簿书之暇,觞咏于灵岩山,见溪中文石累累,诧为奇观,于是命人广为收集。《六合县志》载:“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他不仅藏石、赏石,还画石,编有《灵岩石子图》。由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六合县出现了采石热,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场。
诸葛亮
对于襄樊人来说,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诸葛亮对襄樊的影响和为襄樊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本地人”。他从13岁随其叔父诸葛玄避乱襄阳到27岁被刘备请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经济家,是名高万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于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师”。《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志》、《襄阳记》、《水经注》等典籍均有记载。不过,诸葛亮“玩赏石头”的方式不与人同罢了。他玩赏的石头是:
抱膝石。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个有作为,不同凡响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读之余,经常坐在一块岩石上抱膝长吟,后人将这块石头称为“抱膝石”。历代名人多有对此石的诗作或楹联。
梁甫岩。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庐西侧的一块大青石上引吭长吟,抒发情怀,后人为不忘前贤的这一雅致情趣,遂将此石称为“梁甫岩”。
棋盘石。作为杰出军事家的诸葛亮,对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隐居时,经常和他的岳父黄承彦、朋友徐庶、庞统、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马良等人一起在草庐对面的乐山上下棋切磋棋艺,从中领悟布阵争战的奥妙。此石上面的纹理如棋路一般,纵横交错,排列有序,还有楚河汉界。
以上三块诸葛亮曾经“玩”过的石头,除棋盘石外,其余二块在明朝时即分别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个重要的遗迹性文物景点,分别在1963年和1968年修筑襄阳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时被炸毁。
石枕。诸葛亮在古隆中隐居时,睡觉用的是石枕头。出山后,这个石枕头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垒成八卦阵。当年,诸葛亮离开襄阳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长江边聚集卵石,垒成闻名于世的八卦阵,纵横棋布,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景、杜、死、惊、开,每时每刻变化无端。一方面作为军事操练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东吴大将陆逊的进攻。所以后人有诗赞扬说:“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奇才列石尽玲珑,锐比精兵十万雄”、“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诸葛亮把石头“ 玩活了”,“玩”成了十万雄兵。
以上五位历史人物,都与襄樊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襄樊籍人物
·卞和 ·伍子胥 ·宋玉
·刘玄 ·王逸、王延寿
·刘秀 ·庞德公 ·蒯越
·蔡瑁 ·庞统 ·马良
·马谡 ·杨仪 ·廖化
·向朗 ·向宠 ·向充
·习郁·习凿齿·杜审言
·韦睿·张柬之·孟浩然
·杜甫·张继 ·皮日休
·魏玩·米芾 ·任亨泰
·王聪儿·单懋谦·刘公
·杨洪胜 ·程克绳
·谢远定 ·吴德峰
·黄火青 ·陈荒煤
·张光年
外籍在襄樊的人物
·刘表·司马徽 ·王粲
·诸葛亮 ·羊祜 ·杜预
·刘弘·王叔和 ·山简
·释道安 ·朱序 ·萧统
·欧阳修·岳飞·李曾伯
·李自成 ·张献忠
·萧楚女 ·张自忠
以上内容是关于关于故乡的名人故事和关于故乡情结的名人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