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回忆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三年级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回忆作文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传统节日作文三年级和传统节日的回忆作文的精彩内容哦。
传统节日的回忆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三年级
端午节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传统节日的作文500字
端 午 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传统文化的尴尬境地 高二(4)班 曾美芬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西方人来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而在社会的不断开放和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的今天,中国人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过得越来越简单了,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却是一年比一年过得隆重了。特别是现在年轻一代,在不信奉基督教,更不了解西方的节日的背景的情况就跟着别人欢天喜地庆祝圣诞节,这不单单是表面的重洋媚外,更折射出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现在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地开放,许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受,而这也意味着有许多传统的东西被人们所淡忘、所摒弃。如我国的国粹——京剧。现在懂得欣赏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都是一些年老的观众,而有意投身这一门艺术的人更是稀缺,曾经风靡世界的京剧如今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走着下坡。而反观日本传入的动漫文化却日渐侵入青少年的生活,各地漫友会的人数不断攀升,各种cosplay大赛人潮峰涌,而且都是些年轻的身影。再看看4年一度的飘饰举行时都是些孩子、妇女在围观,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更是不言而喻。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仅在于娱乐和节日方面,更入侵到了我们的生活最根的一面——语言。英语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已被父母逼着学习英语,学校把英语这门学科放到了重点位置,各种英语的补习、提高班年年坐无虚席。但相反语文却变成了学生心中主科中的次科,人们只满足于会写汉字、说好汉语而已,那人们要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更难了。母语,是灵魂的语言,西方的文化已经侵蚀到人们的灵魂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经使我们受到了惩罚——源于中国的皮影戏被别的国家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了。人们在愤怒,在惊讶的同时是否有在反思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珍宝的呢?难道有些东西真的在被人抢了之后才会恍然发现它的珍贵? 接受外来的文化,博采众长是我国人民的大度,但盲目地追逐潮流却忘了自己的根本,我们的民族就会失去它的优秀、它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世界上精彩多样的文化,我们在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有所方向,才能永葆民族的魅力和凝聚力。
人造节日传统节日作文
说起元宵节想必大家就想到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了吧。其实元宵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不一的意义,大家都应该知道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节日。
一般来说,春节过后一些人根本等不到正月十五就要离家出门打工了。而他们此时并没有从过年的热闹气氛中走出来,一年的未见使他们对春节来临不舍。对家人也更加难以割舍。而元宵节的到来是他们到了异地工作后的第一次的节日,而这种节日的气氛既是他们对春节最后的留恋。也是他们工作一年的动力。因为元宵节的含义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满月。满月在中国意味着团圆。所以元宵节的意义不同。
但是元宵节还有一种说服是“缘消节”。大概是觉得一年到头好不容易见一次面就这样要分开。好不容易的缘分就这样没有。就是“缘消节”吧。
但是不管那一种说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个人都有去纪念和传承的义务。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作文节日500字左右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轮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群,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女人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时寄宿在不远的中学里。中学立在凤林溪畔一个平坦的山顶上,原先是一个庵堂,人们习惯称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总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课,趁着皎洁的月色,一路沿着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着水边石径,一路听着瀑布惊心动魄的喧腾、小溪的丁冬,越过田野,来到那欢乐的灯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鲜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鱼。那是孩子们的游戏。我们那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皑皑一片。雾气还没有上来。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欢唱。我们背上渔网,提上竹篓,就出发了。田野下面就是凤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条条横卧着。我们选中一条又宽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哥堂姐撑篙,表弟负责撒网。我是生手,就坐稳了看。竹篙支动,水里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两边是黑郁郁的田野、静穆的村庄、凝滞的绵延而高耸的山峰。清风习习,迎着脸颊温柔地滑过。
我们横穿溪流张网。然后,避到一处水流缓慢的地方,躺在筏上听姐姐唱歌。姐姐小的时候热衷于演戏,招了几个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台子,居然有许多人来看!我至今记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风光”。那甜润清亮的嗓音划破水面的寂静、月下的宁谧,象清风一样,吹拂在我们的心田上。接着,是哥哥开始的鬼把戏。皓月映波,雾气渺茫,恍非人境。哥哥的“鬼怪”登场了。有一个滩里淹死了许多人,鬼怪一个接一个出现哪!专门捉小孩!——这个滩就在这里!堂弟吓得先哭开了,我们毛骨悚然地叫嚷着赶快离开。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开了,捧着肚子前仰后偃。
夜深了,我们收网回去。网拉起来,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鱼,象宝物似的一个接着一个被收拾到鱼篓里,总不少于半篓。于是,接下来的两天,饭桌上便有几碗鲜色。阿姨用辣椒、大蒜红烧了,不放酱油,放的是钵里现晒着的六月酱,特香特甜。我们四个少年娃,见了这“劳动成果”,都跟猫似的,不消两顿,就给解决了,哥哥更是吃鱼不吐骨头。
念完大学,教起学生,每念及《赤壁赋》“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便怀念起那些岁月来。离开家乡已经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样的山水、月光之娱。望着眼前城里长大的学生,虽试图尽力去描绘那空灵神妙、物我两望的妙境,总觉枉然。
于是更庆幸自己有那样一个美妙的少年。手头有一本老师的词集,其中一则记录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鱼的情景:
节日里作文1000字
春风吹过,万物迎新。妹妹当鞭炮声响起,酒肉味飘香万里时,我都不禁会想起十岁那年除夕时的情景。那是我度过最美好的除夕。他是那么丰富多彩,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那年除夕,全家都在忙碌着包饺子,包饺子是项很繁忙的工作,当大人们说说笑笑,乐此不疲。“到底包饺子有什么好的地方呢?”我充满好奇心,于是,我也跻身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中,并且负责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擀饺子皮。“久钧,过来!”奶奶大喊“奶奶交给你擀饺子皮的方法。”我赶忙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刚讲完,我就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干了起来。我将一块面揪下来,两手搓成长条,并按和汤圆差不多大小,切成一个个小面团。“真累啊,但不管怎样,我一定要坚持,加油!我激励着自己,继续干了起来。我一手那面,一首那面张友内往外赶,但一直是那面的受灾东,所以擀出来的面有薄有厚。看到这一幕,我跌坐在沙发上,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十分难过。我小声嘟哝着:“包饺子有什么好的,那么麻烦。”这时,奶奶走了过来,慈祥的摸摸了我的头,说:“孩子,包饺子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哩!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的饺子是与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药物用来治病。饺子形状酷似一枚元宝,有着招财进宝之意,饺子中有馅,方便人们将吉祥的东西包在饺子里。此外包饺子时,人们常常金如意、糖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奶奶滔滔不绝的讲着,我也不禁赞叹起来。“原来包饺子中也蕴含着我们中国的文化啊,我一定要包好饺子!”我暗下决心。于是,我鼓起勇气,再次干了起来。奶奶对我说“久钧,奶奶在给你示范一次,加油!”我看着奶奶的动作,也开始干起来:我拿起面团,由内到外干,并随着面杖不断移动,用不同的力度使面皮的薄厚均匀,宰割到面板上,慢慢用擀面杖以及手的转动十米那图案变成圆形。不断重复着,终于,饺子包好了,放到锅中煮,饺子的香味飘了出来,饺子终于出锅了。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虽然纸包好了几个饺子,但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饺子,高兴极了。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时不仅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就会好运早来;如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起了饺子。爸爸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爸爸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非常着急。最后,我吃了很多饺子,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15个饺子,吃了2个钱,3块糖,爸爸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4个钱,3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一些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剩下饺子里肯定还有三个枣子,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诱惑。我揉了揉肚子,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我看了看爸爸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枣子什么的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几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枣子吃出来了?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剩下的饺子,我想:这最后的枣子,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爸爸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我后悔不已,还有饺子没煮呢。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以上内容是关于传统节日的回忆作文和传统节日作文三年级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