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古诗重读宣传标语 古诗重读活动小专题

古诗重读宣传标语 古诗重读活动小专题

大胤仙朝围观:℉更新时间:2024-03-31 03:05:4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重读宣传标语 古诗重读活动小专题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重读宣传标语 古诗重读活动小专题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诗重读宣传标语 古诗重读活动小专题

郭沫若关于烈士的诗句

1.关于烈士的诗句

诗歌一:卜算子·读《革命烈士诗抄》有感

动脉贯黄河,静脉长江注。

华夏江河血管流,养我心肝腑。

烈火见真金,革命经风雨。

爱国诗词一脉传,血沃红旗谱。

诗歌二:满江红·重读《革命烈士诗抄》感赋

重读奇文,停眸处,斑斑碧血。

书案上,景星麟凤,几多豪杰。

壮志常随云浪起,雄躯争与山河裂。

好头颅换取九州同,心如铁。

浩然气,常郁结,胸中事,凭谁说。

恨余生也晚,未曾同列。

掩卷且由清泪洒,闻笳更使黄粱觉。

对边尘此日又嚣嚣,思英烈。

诗歌三:那一抹闪闪的秋色——谨以此诗献给革命烈士秋瑾

你从闺房中走出

不怕讥讽,不怕风险

毅然踏上东渡日本的轮船

漂洋过海,万水千山

依然改变不了你对革命的信念……

你从家庭中走出

忍痛留下孩子,抛下父母

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面对当时那个积重难返的民族

你在振臂高呼

你在摇旗呐喊

争取自由的明天……

你从革命中走出

勇敢无畏,雄志高飞

与革命仁人志士

煮酒论剑,抒写革的壮丽诗篇……

从此,历史长空

有了那一抹

闪闪的、耀眼的秋色

永不老去……

诗歌四:革命烈士永不朽

古道青石凉;烈士林间葬。

十八把军参;忠骨埋他乡。

茅屋白发娘;天天把儿想。

告诫吾辈人;别把他们忘。

诗歌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几千年来清明节,源远流长情难舍,

每人只祭自家翁,烈士碑前有花朵?

诗歌六:七律·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有感

一、陵园门庭

踏进陵园步履轻,几多游客悼群英。

杜鹃有意分流让,松柏无言夹道迎。

染翠高坛飘细雨,烫金大字寄贤名。

白花点缀何其静,肃立阶前听雨声。

二、烈士纪念堂

大厅肃穆几分钟,心里尊崇外貌恭。

背井离乡追马列,舍生忘死为工农。

艰难困苦何须说,弹雨枪林不改容。

多少男儿无字姓,英灵化作万千松。

三、井冈山碑林

碑林围绕亭廊转,曲折回环可共论。

政要题词真理永,名流遗墨赤心存。

倾听讲解生元气,品读诗文落指痕。

更有吟声来国税,滂沱大雨慰忠魂。

四、井冈山雕像园

塑园缓步莫辞勤,晚辈虔诚且沐afe59b9ee7ad3031熏。

战将垂辉能克敌,英雄豪气可拿云。

井冈星火燎原野,湘赣朱毛斩溃军。

忆起当年悲壮事,眼前已忘雨纷纷。

五、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烽火井冈无限思,陵园高处矗丰碑。

红军队伍英雄聚,革命摇篮马列追。

浴血罗霄圆梦想,挺身哨口映朝曦。

眼前何以旌旗展,烈士牺牲为了谁?

2.赞美英雄烈士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援朝抗美弟兄多,烈士少云事可歌.高地名传三九一,寇军徒念阿弥陀.戮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邻国金星留纪念,英雄肝胆照河山.七律·纪念抗日女英雄 文 / 春光明媚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千秋忆羽裳.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五 律 ·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3.赞美英雄烈士的经典诗句有哪些啊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

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

援朝抗美弟兄多,烈士少云事可歌。

高地名传三九一,寇军徒念阿弥陀。

戮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

邻国金星留纪念,英雄肝胆照河山。

七律·纪念抗日女英雄 文 / 春光明媚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

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

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千秋忆羽裳。

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

五 律 ·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4.关于纪念烈士的诗句

诗歌一:卜算子·读《革命烈士诗抄》有感

动脉贯黄河,静脉长江注。

华夏江河血管流,养我心肝腑。

烈火见真金,革命经风雨。

爱国诗词一脉传,血沃红旗谱。

诗歌二:满江红·重读《革命烈士诗抄》感赋

重读奇文,停眸处,斑斑碧血。

书案上,景星麟凤,几多豪杰。

壮志常随云浪起,雄躯争与山河裂。

好头颅换取九州同,心如铁。

浩然气,常郁结,胸中事,凭谁说。

恨余生也晚,未曾同列。

掩卷且由清泪洒,闻笳更使黄粱觉。

对边尘此日又嚣嚣,思英烈。

诗歌三:那一抹闪闪的秋色——谨以此诗献给革命烈士秋瑾

你从闺房中走出

不怕讥讽,不怕风险

毅然踏上东渡日本的轮船

漂洋过海,万水千山

依然改变不了你对革命的信念……

你从家庭中走出

忍痛留下孩子,抛下父母

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面对当时那个积重难返的民族

你在振臂高呼

你在摇旗呐喊

争取自由的明天……

你从革命中走出

勇敢无畏,雄志高飞

与革命仁人志士

煮酒论剑,抒写革的壮丽诗篇……

从此,历史长空

有了那一抹

闪闪的、耀眼的秋色

永不老去……

诗歌四:革命烈士永不朽

古道青石凉;烈士林间葬。

十八把军参;忠骨埋他乡。

茅屋白发娘;天天把儿想。

告诫吾辈人;别把他们忘。

诗歌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几千年来清明节,源远流长情难舍,

每人只祭自家翁,烈士碑前有花朵?

诗歌六:七律·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有感

一、陵园门庭

踏进陵园步履轻,几多游客悼群英。

杜鹃有意分流让,松柏无言夹道迎。

染翠高坛飘细雨,烫金大字寄贤名。

白花点缀何其静,肃立阶前听雨声。

二、烈士纪念堂

大厅肃穆几分钟,心里尊崇外貌恭。

背井离乡追马列,舍生忘死为工农。

艰难困苦何须说,弹雨枪林不改容。

多少男儿无字姓,英灵化作万千松。

5.革命烈士的诗

清明,我来到烈士陵园 ●昌业廷 清明节在春的怀抱中 悄悄地走来 我来到烈士陵园 拜谒你长眠的英雄 远逝的画面 已载入历史 英雄的壮举 化作一尊不朽的雕像 永远激励后人 这是一次 并不怎么著名的战斗 但每一个经历者 却永生难忘 地形复杂迷雾阴暗 雕堡密布敌人狡诈 你是突击队队长 你十分清楚 上去意味着牺牲 自然是烈士 但你义无反顾 率勇士边冲边打 杀出一条血路 一发炮弹呼啸而来 削去你的左臂 又一块弹片 砍伤了你的腿 你用残存的右手 抠住潮湿的焦土 一寸一尺地匍匐向前 用被仇恨烧红的双眼 用被军旅锻造的喉咙 用被鲜血点燃的毅力 顽强指挥继续战斗 直至倒在血泊中 从此你的名字 被刻上石碑 你的壮举 成为故事 陵园矗立的纪念碑 肃立刺破青天 是一片忠魂筑起的 精神大厦 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面对你———我的战友 我那瀑布般的畅想 拽出阻不住的泪泉 那晶莹的泪珠 又敲打着我心的鼓面 悲壮的绝唱 像一棵常青的松柏 旷古的天风摇晃着它 荡起一阵又一阵雄风 弹响一个又一个 悠远的启示 遥远的战斗已凝固在 我们的脚下 成为生活牢固的基石 你的躯体 不仅奠基了胜利 更垫高了我们的目光 你躺在这里一言不发 可你伟大的形象 不朽的精神 是幸存者永远享用不尽的 财富。

6.歌颂英烈的诗句对联

丹心贯日,旆扬黑水白山,百战御强倭,振国神威收国土;

碧血生霞,头枕雪原林海,九州怀烈士,弘民正气壮民魂。

——挽民族英雄赵尚志

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

援朝抗美弟兄多,烈士少云事可歌。

高地名传三九一,寇军徒念阿弥陀。

戮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

邻国金星留纪念,英雄肝胆照河山。

七律·纪念抗日女英雄 文 / 春光明媚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

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

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千秋忆羽裳。

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

五 律 ·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7.关于缅怀先烈的诗句

我从古诗还有现代诗两个方面为你奉上相关的诗歌,请你参考! 1:古诗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就义诗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绝笔诗 头可断,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 好汉身躯为群裂。 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金鱼 鱼且能自由, 人却为囚徒。

童谣 民家黑森森, 官家一片灯。 民家锅朝天, 官家吃汤丸。

2:现代诗: 清明缅怀先烈诗朗诵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 源于昨天你们血与汗的奉献。没有你们的浴血奋战,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安息吧,英雄。心怀最深沉的崇敬,我们走进烈士陵园。

聆听那血染的碑文,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清明即将来临,我们来到烈士纪念碑前, 这是一片圣洁的净土,安放着先烈的英灵。 烈士长存,丰碑永恒。

东风吹,松枝摆,少先队员扫墓来。 凝望烈士墓,烈士浩气依然在。

革命传家宝,一代传一代。 为了后方机关,为了几千老乡, 十三岁的王二小 ,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他的血染红了山岗,他的血染红了蓝天,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清明雨纷纷,白花祭亲人。

缅怀先烈英雄事,热泪盈眶祭英魂。 烈士业绩照千秋,星星火炬代代传。

生为炎黄子孙无比自豪,生为龙的传人无尚光荣。 我们是新世纪的缔造者,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

从小立下报国志向,当好建设者和接班人,谱写中华新篇章。 3:对联: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关于黄河的对仗诗句

1. 关于黄河的诗句

1、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朝代】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白话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征人怨 / 征怨

【作者】柳中庸 【朝代】唐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白话翻译: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3、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话翻译: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依旧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4、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翻译: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5、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黄河的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黄河清,圣人出

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4,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5,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7,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8,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9,九曲黄河十八湾

关于黄河的成语

中流砥柱 鲤鱼跳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

3. 关于黄河的,诗句,或资料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4. 有关黄河长江的对联,诗歌,古诗

黄河诗词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诗文赏析】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

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

5. 有关黄河的诗句和诗句的作者及分析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1],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

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

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

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 [1]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偕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

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

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

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

6. 关于黄河的诗句

1、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朝代】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白话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征人怨 / 征怨 【作者】柳中庸 【朝代】唐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白话翻译: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3、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话翻译: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依旧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4、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翻译: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5、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7. 描写对偶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3、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4、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6、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二首》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8、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9、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1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3、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4、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17、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1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9、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

20、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

2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2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

2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4、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七律·送瘟神二首》

2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8. 关于黄河的民谣,诗词~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④。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⑤。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斗十千:每杯酒价十千钱。

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

②箸:筷子。顾:看。

茫然:渺茫而无着落的样子。 ③“欲渡”二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事与愿违。

太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 ④“闲来”二句:古代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钓鱼,伊尹见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

这里把两个典故合用,表示人生变幻难测,世事茫茫。 ⑤长风破浪:出自《南史·宗悫传》:“宗悫少时。

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济:渡。沧海:大海。

云帆:指天水相连时,船帆像是出没云中。 赏析 赏析 [赏析] 《行路难》本乐府旧题。

多写世路艰难与别离伤感。诗首先通过对珍馐美酒,食不下咽,拔剑而起,四顾茫然的动作刻画,突出表现李白内心的苦闷,接着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表现世路的坎坷艰难,最后仍抱着幻想,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给人以激励。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②。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④。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⑤。 高楼当此夜,汉息未应闲⑥。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

匈奴曾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指戍边的兵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 赏析 [赏析] 古乐府《关山月》传统的主题就是写征戍或远别之苦。

李白此诗即叹息前方战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诗一开始以天山明月出没于苍茫云海起兴,由万里长风把人们带到遥远的边塞,接着写征战的激烈和战争的严酷。

然后写戍客思归,闺妇怀远。后四句,和他在《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主题是反战,表现了诗人对征戍战士及其家属的无限同情。全诗气势雄浑,意境苍茫、悲慨,感人至深。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②。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烽火:古时候报警的烟火。此指战争。

三月:形容时间很长,非确指。 ②白头:指白发。

浑:简直。不胜簪:意思是头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作者困居长安时写的,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长安沦陷,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

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美好春景更增加诗人的愁思。

本诗结构严谨,从而使诗人感时伤别之情更深沉而具体。最后以“不胜簪”作结,忧国之心真挚感人。

这首诗,对仗工整,情致沉郁宛转,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景物与作者情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诗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名称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fú)语助词。

齐鲁句:意谓泰山横跨齐鲁,峰峦青翠,齐鲁之外,还可望见。未了(liǎo):无穷无尽。

②“造化”句:意谓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赋予了泰山。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赋予。阴:山北,日光不到, 故称昏。

阳:山南,日光先照,故称阳。割:划分。

③“决眦”(zì)句:山高鸟小,远望归鸟,眼睛睁得几乎裂开。眦:眼眶。

④会当:终当,一定要。凌:登上。

赏析 赏析 [赏析] 杜甫多次游历山东,饱览了齐鲁之邦的名山大川,并对泰山独有情钟。诗从“望”字上着意,从远望、近观、细看的不同角度写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色。

全诗气势磅礴,苍茫开阔,情调高昂,风格明快,具有诗人早期诗歌开朗豪放的特色。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①,扶头酒醒②,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③。

被冷香消新梦觉④,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⑤,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诗填词。

②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③玉阑干:白石栏杆。 ④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⑤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初引:叶初长。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

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

古诗重读怎么写?100字

分几首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四溟诗话》)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 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疏帘,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又该增添多少愁绪啊。她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这里没有正面着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宫女的深深怨情,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 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 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重读宣传标语 古诗重读活动小专题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重读宣传标语 古诗重读活动小专题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