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经济论文江西特困地区之扶贫财政策略绩效概述

江西特困地区之扶贫财政策略绩效概述

天灾变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9 08:53:12

江西特困地区之扶贫财政策略绩效概述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地理自然生态条件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著名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曾经就说过,人类生活所有不幸的根源就是贫困。为此,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社会课题,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繁荣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贫困大部分发生在农村,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得中国长期饱受贫困问题的困扰。一直以来,政府就极其重视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年改革幵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反贫效果明显,让中国这个全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达规模减少,在短短20年多年的时间里,我国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减贫工作中都被称为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摸索并建立了适宜我国国情的财政扶贫模式。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经过了改革幵放前的救济式扶贫政策阶段(1949-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1978-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1986-1993年),扶贫攻坚政策阶段(1994-2000年),基本消除贫困阶段(2001-20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21年至今)。在不同的阶段,采取的扶贫政策和举措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而有所不同,扶贫举措主要有整村推进,农业产业化、自愿移民、劳动力输出培训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这些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据统计,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在1978-2021年间从2.5亿人降至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世界银行在《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2009年)》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中国家贫闲人数窜会打所减少。

1.2财政扶贫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阎坤在《中国农村减贫财税政策研究》中,通过对贵州、云南、安擻、广东、江苏等地的农村贫困县作为典型样本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公共财政减贫的职能定位,并表示其他减贫手段均不能够独立运行,必须在公共财政的辅助下才能产生效果。

罗刚在《中国财政扶贫问题研究》中,从财政扶贫的角度,从财政扶贫资金、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体制等方面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对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财政扶贫机制、科学的扶贫措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提出政策提议。

李小云在《参与式扶贫培训教程》中,从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资金睡准点,以及扶贫政策对贫困村贫困县的影响、农户参与式扶贫决策的影响,通过研究政府对农村地区扶贫资源的投入、效果与影响,找出中国政府扶贫财政政策效果不高的原因,促使其分配的管理机制更好地满足需求。

姜爱华在其著作《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绩效研究》,分析了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参与农村扶贫相关的公共产品理论、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论等理论,试图在坚持幵发是扶贫模式的前提下对我国具体国情的政府开发式扶贫政策及资金使用绩效指标进行合理建构,分析导致绩效偏低的原因,继而探讨扶贫政策及资金使用绩效的制度设计。

而对于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上,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归纳分析。

刘尚希、孟春在《公共政策与地区差距》主要从扶贫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农村扶贫政策主要存在对公平重视不足、忽视精神贫困和文化、扶贫对象定位存在偏差等问题。

王小琪在《政府扶贫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与财政扶贫制度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金的管理成本较高,渗漏;较严重,使用效率较低有分不开的关系。

包月英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幵发问题及政策提议》中从扶贫政策目标定位、对扶贫政策效果的追求以及基层政府对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指出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存在着扶贫对象模糊、生态保护措施缺乏、扶贫资金被挪作他用、扶贫投资未形成现实生产力等缺陷。

国内对扶贫工作的研究成果,在本论文研究的选题中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江西的贫困问题和全国各地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他研究成果的利与弊都将为本论文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十分好的参照物作用。

第2章财政扶贫政策相关理论及国外扶贫实践经验

2.1财政扶贫政策相关理论

2.1.1贫困的涵义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识别和度量贫困是财政扶贫政策的基础。目前被总结出来的贫困概念因界定角度的不同表述也有所不同,但最初的贫困研究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更具体的是以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源的匿乏来界定的。

世界银行在《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贫困是指某些人、某些家庭或者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和参加某种活动的机会;。保罗塞缪尔森在《经济学》中也将贫困定义为一种没有足够收入的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便不再仅仅认为缺衣少食。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首次提出了人文贫困概念,将贫困定义为缺乏最基本的个人发展机构和选择权。再如,阿马蒂亚森对于贫困的认识主要是给予独自一人或人群应拥有的基本可行能力的理解,人们只有拥有这种能力,才能发展和致富,否则将致贫。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斥在外。;2000年,联合国峰会上提出包括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促进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等8项发展目标,为多维度的衡量贫困程度和评价减贫效果提高了依据。

我国理论成果早期对贫困涵义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新近贫困涵义将社会公平和个人能力纳入其中。如,刘亮在《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高等教育》中认为贫困的涵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丁谦在《对于贫困的界定》则认为贫困是指满足特定人群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技能保障、意识引导与社会水平相比还处于匮乏现实,不利于其生存。魏后凯、部晓霞在《中国反贫困政策的评价》中,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前者从生物学角度来度量最低生存对消费品的需要。后者则是对照参照物,对照不同成员比较得出贫困群体,相对贫困须依赖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参照物不同,其评价标准将随之改变,使得贫困与非贫困直接的界限很难界定。

2.2国外财政扶贫政策经验

2.2.1美国、英国及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福利依赖性

但完全抛弃这种扶贫模式也是不可行的。事实证明,包括65岁以上、残废、不治之症等部分贫困者因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依靠简易的福利补助才能过活,为此,如何在提供福利补助之时,充分调动扶贫对象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真正地实现扶贫目标。

2.2.2日本的减贫政策

在二战后,本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円本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很多的国家,针对円本农村贫困的现状,円本政府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幵展反贫困工作。

第一个阶段开展的一系列政策强化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建设推进农民合作和组织水平,在这一阶段,本政府一是制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二是成立了农村振兴协会,三是筹措建设资金。

第二阶段的扶贫工作是为给扶贫对象创造增收环境,将工业引入到了农村,这也是円本政府实现扶贫目标的主要举措,因为工业在提供就业、实现产品附加值比起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3章江西省特困地区、财政扶贫资金与政策分析.......19

3.1江西省特困地区现状分析........19

3.1.1江西特困地区概况......19

3.1.2致贫的历史根源和地理缘由分析.......21

第4章江西财政扶贫政策整体绩效评价.........53

4.1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分析........53

4.1.1贫困人口呈总体下降趋势,贫困发生率降低.........53

第5章完善江西财政扶贫政策的提议........65

5.1在政策设置上,建立良好的扶贫治理结构框架........65

5.1.1建立动态、科学的贫困识别机制.......65

第5章完善江西财政扶贫政策的提议

5.1在政策设置上,建立良好的扶贫治理结构框架

要通过搭建良好的扶贫治理结构框架,建立激励机制,引导贫困人口自己组织起来,参与到各项扶贫计划和项目中来,项目的实施、管理、评估、监督和管理都应有他们的身影,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扶贫资源的漏出,尽可能地实现扶贫目标,尽可能地让每一个贫困对象都能在这些扶贫活动中真正受益。所以良好的扶贫治理结构框架应该包括以下相关内容:猫准不遗漏,让需要接受补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扶贫政策雨露的子软;实现最佳的扶贫效率,要求有部门整合、资源整合和传递、反馈畅通和有效监督机制;必须尽可能地能减少贫困人口的依赖性,救济与开发相结合,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和社会机制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手段,要将物质扶贫手段与其相互作用,齐驱并进;应该赋予贫困人口高度的充分的参与权,才能尽可能地让贫困人口了解这些项目的意义所在;除对有必要补助的缺乏劳动力的人群外,更应该增强其他有劳动能力人群的自身反贫能力,才能形成一个稳定发展的内在机制。

为此,这个框架设置要求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贫困人口都能从中受益,不漏出;要求有灵敏的反应机制,一旦政策实施出现偏颇,能急刹车,避免资源的浪费;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尽可能将大多数人的意见网罗,真正让贫困人口充分且高度地参与进来;要求贫困群体形成内在的反贫机制,真正靠自身能力扶贫;要求救济与幵发相结合,市场和政府相互补充,多种扶贫手段综合运用。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消除贫困,既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任务,江西扶贫工作是全国扶贫工作开展的一个缩影。巨大的公共资源投入和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推动,让我们暂时在缓解着贫困这个燃眉之急。但是调动和发挥社会扶贫力量和贫困户自身的发展能力更为重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如本文所研究的政策设置还存在不足,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政府财政扶贫资金还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等。

本文立足于贫困、贫困线的设定、公共财政理论以及政府绩效理论,基于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江西扶贫工作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文章的研究具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通过研究的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研究范围界定、创新点、难点和不足之处,阐述贫困的概念、贫困线的设定、公共财政理论、政府绩效等相关概念,国外政府扶贫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本文通过介绍江西特困地区的选择标准及贫困的特点,致贫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原因,为了给当前财政政策扶贫提供借鉴,本文还回顾了江西扶贫政策的演变。

第三部分本文将多种多样的财政扶贫政策大致划分为两大类,造血型的和输血型的财政政策,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财政扶贫政策发挥的绩效作用,直观地分析出财政扶贫政策的成效,并对影响其成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根据分析的结果,笔者对江西财政扶贫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提议。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