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文学敦煌”的建构与书写——敦煌文化资源与小说创作

“文学敦煌”的建构与书写——敦煌文化资源与小说创作

护美神医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08:50:09

“文学敦煌”的建构与书写——敦煌文化资源与小说创作

第一章 敦煌文化资源和文学书写概述

第一节 绚烂而又沉重的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洞窟最多、保存最完好、历史序列最长久、艺术价值最高的佛教艺术石窟群,在莫高窟保存有 10 个世纪都不间断的美术作品,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艺术殿堂,在这里随处可见各种宗教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敦煌因之被誉为东方古代艺术之都;,郭沫若名之曰石窟宝藏;。1900 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又出土古代文书达 5 万卷之多和其他大批文物,轰动了世界。敦煌壁画的美是人类的美,敦煌壁画中的手姿、舞姿之于舞蹈,纹样之于中国佛教艺术和绘画,石窟、彩绘、雕塑壁画之于中国服饰史、美术史,保存文献之于中国历史、文化史均有重要意义。一千年间中华民族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对外交流方面的资料,形象、生动地保留了下来。; 敦煌所保留的文字被称为西陲文字遗珍;,敦煌遗书被称为劫尘遗珠;。冯骥才这样形容敦煌遗书;:每一份材料,都使我们在历史的矿层上找到一层纵向的深井;每一卷写本,都把过往千年的岁月神采奕奕地召唤到眼前。; 敦煌遗书;仿佛一个古代学术海洋;,除了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献之外,有历史、地理、经济等社会文书,有数学、医药、天文、造纸术等科技著作,有诗词歌赋等通俗文学资料,还有数量相当的古代民族文字写本。这些珍贵的文字材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数量浩繁、内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域。在历史上曾经长期繁荣发达的敦煌,随着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逐渐被中原王朝遗忘、废弃。明代 1417世纪是敦煌历史上的全面衰落时期,在这两百多年间,一向祖居敦煌的汉唐子孙大规模内迁,占据此地的始终是以游牧为生的各少数民族,西汉以来既已形成的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生产方式被彻底摧垮,绵延千年的汉唐文化传统因失去传承而衰落,文化古迹因不再拥有信众的维护而破败不堪,惨遭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

........................

第二节 敦煌主题小说创作概说

敦煌主题小说创作始于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但在中国,作家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作为叙述类作品,按照小说的素材所涉及的时代来分,大致有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以古代和近代敦煌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历史主题小说。重点是围绕藏经洞;事件,以藏经洞;文书的由来、藏经洞的封闭、发现和文物的流失为中心事件的作品。第二类是以现代敦煌市为背景的现实主题小说。

敦煌历史主题小说,占敦煌主题小说的绝大部分。这类多取材于西域、敦煌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或取材于敦煌遗书、壁画故事、文物、遗迹,或取材于与敦煌关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了论述的便利,笔者从小说的叙述的手法、技巧入手,又将敦煌历史主题小说分为纪实类作品和非纪实类作品。

纪实类作品,采用传统的小说创作技法,多采用现实主义书写,以敦煌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和基础,以敦煌本地的历史名人或旅居敦煌的历史名人为小说的核心人物,进行合理想象,展开情节的叙述,塑造敦煌形象,表现作家对敦煌文化价值追求与思考。比如井上靖的《敦煌》,将故事的时间定格在宋朝,以宋仁宗时期西夏崛起为历史背景,讲述了落榜文人赵行德,在强悍、刚烈的西夏裸女的精神指引下,来到异域西夏,被西夏军队强征入伍,不经意间与回鹘王族女子邂逅相恋,后卷入朱王礼的叛乱,在沙州城破之际,秘密埋藏大云寺经卷于莫高窟洞窟的传奇经历,合理地解释了敦煌遗书的来由。郝在今的《敦煌之归义英雄》共四部,是对于唐朝固守敦煌两百多年的归义军政权的史诗型鸿篇巨制。叙述时间跨度近三百年,从安史之乱后敦煌陷入吐蕃人的统治,一直写到归义军政权被西夏消灭。涉及人物众多,大都是历史上的有名有姓的真人。作家大篇幅地描绘了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的战争场面、人民的生活场景、丰富的民俗盛况,给读者还原了晚唐时期的敦煌社会。旅居甘肃的作家王登渤和甘肃本土作家姚运焕合著的长篇小说《日落莫高窟》(上、下卷)可谓是郝在今的《敦煌之归义英雄》之后的又一部大部头作品。小说选材角度与众不同,以沙俄败军安置敦煌莫高窟这一个短暂的时间段的史实为依据,讲述了敦煌儿女保护莫高窟的传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恢宏。围绕莫高窟的斗争,涉及到中俄两个国家、两个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渗透与融合。

..........................

第二章 敦煌情结的多种呈现

第一节 对西域风情的追寻:井上靖的西域情结

井上靖的西域小说中的一篇《敦煌》开启了敦煌主题小说创作的先河,影响甚大。1959 年完成小说的创作,1988 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屏,影响更加广泛。《敦煌》的故事发生在宋仁宗时代西夏的崛起,书生赵行德贪睡耽误了考试,落榜后的他万念俱灰,在开封集市上偶遇了身处困境的西夏裸女,异族女子睥睨生死、刚烈强悍的性格吸引了他,他出资解救了裸女,并在裸女的指引下来到了强大的西夏,被西夏军队强征入伍,在战争中奇遇并救了回鹘王族女子,并与其相爱。赵行德决心到西夏都城兴庆学习西夏文,临行前将王族女子的安危托付给上司朱王礼。西夏王李元昊从朱王礼手中抢走了王族女子并强迫其做了小妾。一年后,学成归来的赵行德在打听女子消息未果灰心之际,竟与王女再度偶遇,亲眼目睹了王族女子从城墙上投身自尽一幕。他坚信自己的爱人是为他坚守贞洁而死,王族女子的死挑起了朱王礼的复仇之火,也唤起了赵行德的皈依之念,以后的日子里,他通过钻研佛经、抄经的形式,在为自己的爱人祈祷。作品的最后,赵行德略施小计,利用唯利是图的商人尉迟光对莫高千佛洞的熟悉,和他贪婪的本性,将大批佛经混入尉迟光的财宝中,一并藏入了莫高窟的洞窟中,后来,故事中的人物相继死去,这些藏经不为世人所知,最终成就了敦煌遗书。这段传奇的经历,给了藏经洞;遗书的来由一个颇具生命热度的解释赵行德为了爱和信仰而藏经。

有趣的是,井上靖在创作《敦煌》,乃至于他的西域系列小说时,没有到过中国,在《敦煌与我》一文中他说:写小说《敦煌》以后的 20 年间。我就想到自己小说的舞台河西走廊实际走一走。想亲眼看一看敦煌、莫高窟的愿望很强烈。; 井上靖是二战后文学中第一个写中国主题的历史小说家,这源于他的西域情结;,西域,在井上靖的心中既是未知、梦、谜、冒险一类的东西。在那个时代,我就想,能不能真的到西域去旅行呢?; 正是这充斥着了未知、梦、谜、冒险;的西域,引起了井上靖无限的遐想,激发起了他对中国古代西域广袤无垠的大漠戈壁和各民族交融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向往。在这个背景下,井上靖自然地对敦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一个合理的故事,合理地解释敦煌遗书的由来,便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没到过敦煌,但井上靖深入研究过敦煌,在动笔写作之前,井上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及敦煌学研究成果,还亲自拜访、请教日本的敦煌学家藤枝晃。

..........................

第二节 对民族伤痛的反思:藏经洞;前因后果的书写

敦煌藏经洞发现了 100 多年,对王道士的争议也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中外研究者对于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和原因的揣测与研究也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有学者提出了僧团为躲避战争侵扰而封存法物的避难说;;也有学者提出了废弃说;,认为藏经洞文献是敦煌寺院历代保存的陈旧法物,由于佛教对法宝;尊崇备至和敦煌传统中对文字的敬畏,其封闭保藏是基于传统的处理方式,不具特殊历史意义;还有学者指出,宋代前后,随着佛经样式的演进,折叶式的刊本经卷逐步替代了古老的卷轴式经卷,因此就把以前使用起来不方便的卷轴經典等进行集中处理,予以封存。 敦煌藏经洞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众多难解的谜题。这就激起了小说家的想象,激发起他们创作的兴趣。因而对于藏经洞;事件的书写,以及围绕这一事件,对于藏经洞的封闭的年代和原因,藏经洞内敦煌遗书的流散与被骗劫的细节,王道士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盗宝者斯坦因、伯希和、蒋孝琬等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成了这一类小说的核情感节和人物。在这些小说的书写创作中,作家重温了那一段民族伤痛的记忆,回顾了被陈寅恪称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的敦煌藏经洞发现与被劫掠的历史,表述出不同作家所持的不同的书写立场和创作的不同动机。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1900 年 5 月的某一天,当时一个从肃州巡防军退伍后,由于生活无着当而当了道士,并在莫高窟定居下来的叫王圆箓的人,雇佣了一个姓杨的读过书的人在 16 窟的甬道中抄经时(一说是清理流沙),在抽完烟,将抽剩的烟卷插在壁画的裂缝里,发现烟往墙缝里钻,一时好奇,敲击墙缝时发现甬道北壁墙是空的。当晚二人便偷偷挖开墙壁,打开洞口,就这样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的秘密。近乎文盲的王道士并不认识这批稀世珍宝的价值,他讨好地选了水月观音等几幅佛画和写卷送进县衙门,送给了时任敦煌知县和肃州道廷的几个官员,但都石沉大海、失去音讯。知县汪宗瀚又将其中一部分转赠给当时任甘肃学政的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叶昌炽判明这是唐物,便提议藩台将文物运往兰州保管。但藩台衙门心疼那五千两银子的运费,没有予以重视,只命令王道士将藏经洞重新封闭起来。狡狯的王道士虽然没有学问,但阳奉阴违地对付昏庸的官府却很有一套。他不断偷偷地取出一些,送给当地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并托人拿一些到新疆等地估价出售,使经卷文书在藏经洞发现之初就有零星散失。文书被发现的消息迅速传开并引起了很多外国探险家的注意,先后闻风来到敦煌。直至宣统二年(1910 年)清政府学部命将参训经卷运京时,王道士还转移私藏了一大批经卷,继续干出卖祖国珍贵文物的罪恶勾当。

...........................

第三章 小说世界中的敦煌形象.................29

第一节 作为历史演绎的敦煌..................... 29

第二节 作为想象空间的敦煌.................... 34

第三节 作为文化符号的敦煌.................. 37

第四章 敦煌主题小说的价值与反思......................40

第一节 文学的价值...................... 40

第二节 历史文化的价值....................... 43

第三节 敦煌主题当代小说创作的缺陷与反思.................... 45

第四章 敦煌主题小说的价值与反思

第一节 文学的价值

敦煌主题小说的审美艺术价值首先表现为真。即历史书写之真,人物刻画之真和情感之真,让读者为之动容。敦煌主题小说大部分是历史演义小说,多取材于在敦煌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涉及的人物也大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在作家建构的文学敦煌;世界中,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生活在敦煌大地,无不会受到敦煌古老而神秘文化的浸染,从而具备了敦煌人的真性情。

敢爱敢恨、深明大义的回鹘可敦仆固黄花和公主仆固拓远,性情刚烈的西夏裸女,忠贞恋爱的回鹘王族之女,温和敦厚而又有勇有谋的宋封,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温和贤淑的女子容容。还有神秘的菩萨蛮、单纯无邪的小乔、娇娇,隐忍、悲苦的西戎,宽容大度的佛婆婆,刚烈、不屈的蓝花花这些有血有肉,真实淳朴的女性形象,作家们给予她们至真至切的情感而加以塑造,她们彰显着广袤的西部天地间的女子那独有的、不羁的、奔放的美。面对生活的不幸,面对现实的苦难,她们有勇有谋,她们敢于抗争,她们不娇弱、不屈服,她们在抗争中完成了自己灵魂的升华,她们的性格形象中打上了西部的烙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

敦煌主题小说的审美艺术价值还表现为善。冯玉雷、文兰笔下的骆驼客,行走在沙漠中,就像质朴的骆驼,任劳任怨、质朴诚恳、守信忠诚,面对替西方探险家挖掘出来的古代宝藏,他们不为所动。固然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掘墓这样的事情是要遭天谴,杀头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内心对于良知和道义的坚守。既然拿了别人工钱,就只负责帮别人做事儿,不能见财起意。作家展现他们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内心冲突,描述他们的性格成长史,让这些有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小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结语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敦煌主题小说作品介于文学的虚构性与实在性之间,对敦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有所指称,客观上帮助读者了解敦煌文化,推动了敦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与普及。一定范围内,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敦煌,书写敦煌,对敦煌文化精神的发扬光大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从作品的表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作品精神含义的当下性来看,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对历史文化资源深层次的内蕴挖掘的深度和表述的广度不一。具体来说,对藏经洞事件始末的雷同化书写现象较为严重。如果仅仅将作品定格在回顾历史,揭露伤痛的层面,作品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会造成敦煌文化与当下主流文化的疏离,将作品局限在一个相对封闭、偏僻的社会语境中。如果仅仅将作品定位在恣情想象、随意渲染层面,以猎奇、寻宝、悬疑、惊悚为兴趣点的话,就会造成作品的通俗化,艺术水准底下。像冯玉雷的敦煌三部曲;中的后两部《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和《敦煌遗书》这样吸引了较多的研究者开展文学批评,普遍地给予较高评价的作品还不多,更多的作家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地挖掘敦煌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艺术水准较高,与当下的主流文化可以对话、交流的作品。

从文学研究的层面来说,新的整体性文学呼唤新的整体性的研究。现代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企图对文化和文学做出新的整体性研究的一种努力,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热点。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角度多样,可以从作家、文学素材、主题、主题、人物与区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选择视角进行研究。敦煌文化与文学书写的关系研究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能在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来探讨敦煌文化与文学书写的关系,久而久之,对于这一主题会建立成自己的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中国的文化批评体系的构建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总而言之,在以上的分析之后,在今后的创作与研究中,我们要以严谨的、冷静的态度和内省的姿态,摒弃浮躁和生活现实的萎靡,在现代与历史之间寻求敦煌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的文学之路。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