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主页 加入收藏 保存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文学论文从《金牧场》到《心灵史》文学研究——论八九十年之交的张承志

从《金牧场》到《心灵史》文学研究——论八九十年之交的张承志

强掠帝国围观:℉更新时间:2021-12-18 10:50:06

从《金牧场》到《心灵史》文学研究——论八九十年之交的张承志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本文拟从这三部重要文本入手,立足文本,关注语言,细致分析其肌理,探究张承志本人在这期间的微妙思想变化,试看他的心路历程中如何实现自身前期经验统合又完成转折;的,待其转折之后又将走向何方等问题。

第一章 《金牧场》呈现的转折;:重新寻求

第一节 在《金牧场》之前走出;草原;

张承志从1978年以一支笔踏入文坛以后,就开始了源源不断地创作。他所创作的内容大多与他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草原插队的经历相关,编织的故事也大多设置一个终将离开插队所在地的知青;做主人公,借主人公的所忆、所感等等表述不同的感情和思想。随着时间流逝,张承志自己的思想在不觉间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也就相应地通过小说表现出来:《金牧场》之前的张承志,一开始讲述知青选择离开草原去过另一种生活,之后渐渐着重表现从过去中寻求价值的重要性,之后回到草原放下草原决定面向未来。

《青草》中的杨平恰是张承志早期思想的人物化呈现。杨平他爱草原,但不愿在马背上终生颠簸;他爱牧民,更爱牧民的女儿索米亚,但没有勇气永远做一名普通的、长年劳累的、远离所有城市生活的牧民;。杨平的心中怀揣着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求,他不愿意就此以牧民生活为生命的终点。这是他做出的选择。

当时间流逝,这个曾经对另一种生活充斥着渴求的知青,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1982年的《老桥》是这一思考的集中体现。在几年下乡生活之后,知青都离开了山村,重新走进城市,在生活面前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只有他;固执地认为,过去不该被简易地否定掉,而且必须向过去寻求一段青春的意义才能连接起处在今天的自己。这样,人们才能不因今天轻飘飘地加入不用他们努力奋斗就得来的八十年代;,感到被淘汰;。面对未来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去,但事实上,只有黎明道出了真相:即使没有你的鄙弃,这逝波难挽的失落感已经在宣判着我的被淘汰。;过去不容回归,未来亦无地基搭建,只剩下美;可供回味了。于是这一时期的张承志,大量地描绘草原的美,草原人的品质,草原的浪漫主义生活,沉浸在草原之中,并且希望自己一直沉醉其中,向往从前在草原上的具有美感的生活。

.......................

第二节 《金牧场》中充斥着感觉;的生活

《金牧场》分上下两部,共十章。每章分两节,分别以M;和J;命名,书写我;的蒙古插队知青经历和他;在日本作为一个项目的中国研究员研究中期蒙古语写本《黄金牧地》的经历。在两条主线下,又分别设置一条副线。蒙古经历穿插着我;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红卫兵故事。日本经历穿插着我;走西北新疆等地以及对日本全共斗运动、小林一雄歌等事件的体验。

1.文本中的各种感觉

当他;坐上去日本的飞机,故事就开始了。

在去日本的飞机上他遇到的空姐、语言,甚至连飞机的图案,都让他感到新鲜和紧张。飞机降落,他到了落脚的会馆后,面对新鲜的人,新鲜的环境,他产生了一种难以表述的喜悦和激动。

他独自在空荡荡的会客厅里踱着。 就这样开始啦,他默默地想着,吸着一支香烟。所有都会习惯的,所有都会顺利地运转起来的,所有都会好起来的。无论如何,我终于来了。我,像我这样的独自一人,也终于获得了这所有,这是一件含义深长的事情。

对日本这样一个传说中的发达之地,他怀着激情与期待,迎接在这里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所有都会 所有都会 所有都会;的完全肯定透露出他的乐观与期待。而这样的发达之地,我;来了,这是对我;这样本不该获得此种殊荣;的人的认可和肯定。仿佛在一瞬之中,这个城市、这片土地已经认可了我;,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关联。但实际上客厅的空荡荡;已经预示了他的乐观和期待终将落空。在会馆的宿舍里他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日本生活在他的宿舍里与他碰面了。与刚照面的日本带给他的激动、期待不同,日本生活显示出自己的真面目时他却感到如此震惊;:孤寂得令人发疯。他独自一人在宿舍,观察了宿舍的形状、桌子椅子、窗帘窗户、空调、受话机;,甚至那躺着的床单,还联想了伏契克在监狱里的话,从门到墙是七步,从墙到门也是七步。;他实在是受不了了,决定给人们打电话可是没有人有空搭理他。

........................

第二章 《错开的花》之发现:多角度的经验

第一节 方法与语言

1.从城市中的幻想到高原的皈依

《错开的花》主要讲了四个故事四种人,分别是山海章的探险家、牧人章的牧羊人、烈火章的叛匪之首领、沉醉章的述醉的教徒。四章之前有一个《小阿克利亚》的引文。山海章以从那么遥远的儿时,我猜我就怀着一股愿望;开始,现时的我;自说自话般讲述自己曾有的去野地探险的计划,包括针对蒙古高原的切割计划、新疆的山中丝绸之路计划、昆仑北缘计划。但都归于失败。我;十分痛苦,不愿再回忆泉子街,那征服他地道的胜利起点。我更不能回忆沙塔通道,在那天山腹地深处,在那分水的有梅花鹿的耀眼绿色里,险路分成三岔,清泉上方刻着一段话: (行人,愿你生命长如此泉!);作者笔锋一转,我;彻底陷入回忆中。那是跟旅伴叶去新疆的旅程。他那时嚎啕大哭起来。 他不像我能读懂泉边岩石上镌刻的谶语。;在新疆两个人遇到了一伙日本考察队,他们开着汽车去了我们;将要去探险的沙漠。于是我;决定放弃。回忆里的故事完结,现时的我;再次出现了。这又是一次对于我半途而废的、失败的探险的简洁明了介绍。 此刻我心里空洞洞静悄悄 草原一年一年地,在想象中远离着我。 闭紧嘴巴,静静地稳居都市中央,舌尖和语言一起退化了。;我;现时正在都市中,回忆着曾经的草原、险地。接着是好几页对于那次我;和叶从新疆回来的回忆,我们;见到了一个来中国探险的外国人,无比愤怒。回忆中间穿插着大段诗行,是我;对更早之前探险之路上的人民们的感赞。时空繁乱穿插,让人眼花缭乱。随后时空拉回到现时,放弃以后,叶忙着写他的诗,和我来往少了。 现在我只能独自回忆,独自崇拜,独自想象。;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翻开资料回想,沉浸在那些走过的没走过的道路中。

....................

第二节 三种经验

通过比较基本的经典话语与经典话语之间句义衔接,我们发现了此时张承志思维的两种特点。这种特点即便并不是全部地呈现在每一个《错开的花》的句群中,但至少它的出现具备某种不同;的意义:特殊的语言组织,暗示了张承志对过往的碎片经验的特殊组织方式。从经典话语到句群到篇章,一层一层的组织起来,写作者的思维特点便散落其中,经编织的文章内容亦显示其思维特点。此刻我们需要重新从文本的故事;出发。

1.山海章:英雄的探险

当我;察觉到自己内心的野望;,获得启发;的时候,我;跋山涉水地去探险,想要做一个开拓空白的英雄;。于是制定了不少计划:切割计划;、山中丝绸计划;、昆仑北缘计划;、阿斯帕安黑沙漠;计划。但凡其他英雄;去过的,我;便觉得再去将是无趣的。在我;看来,只有去那些以前的探险英雄;没有涉足过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探险,才能满足我;心中征服的野望;。我;与叶;在阿斯帕安黑沙漠路线;的探险路上,走到峡谷,遇到了两个乌市人,于是我;便不知对谁解释到,峡谷不是绝地,贼一般的乌市人既然能到,探险就不那么诱人了。;当我;和叶;看到日本的探险队进入了本在自己计划之内的探险沙漠时,顿时就失去了继续探险的兴致,决定放弃。当他意识到已经没有等待你的空白;的可供探险的绝地之后,他对以往崇拜的那些探险家表示愤愤不已:那些路都被走过了,没有可以探险的地方了。但是我;心中仍然涌动着旅人的魂;,想要不断以城市为起点出走;,走向大陆;。

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下,我;突然意识到,其实从来不存在无人涉足的险境,因为在那些地方有一直生活着的人民。我看见了另外一种行人\娶亲的、贩卖的、逃难的、行乞的、朝拜的、迁徙的、营营于生计的\形形色色民族的旅人,探险路上的住民\他们生息在我的每一条\天险绝域的路线上,使那路纵线丰满;。于是他发现自己从前追求的险境;,其实在一些人看来只是生活的平常,而且无需刻意寻求,那就是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过往的所有似乎都在随着他的上述发现而被做了某种否定;,他无法继续做探险家;了。现在我只能独自回忆,独自崇拜,独自想象。书架上那些探险家的著作,还有沿途风土人事的书籍,开始破旧了;。

......................

第三章 《心灵史》:以信仰;统合经验............................ 38

第一节 信仰;与革命.....................40

第二节 张承志的信仰;与哲合忍耶群体.........................44

1.哲合忍耶的形象..........................44

2.斗争的哲合忍耶与信仰;.....................46

第三章 《心灵史》:以信仰;统合经验

第一节 信仰;与革命

张承志在改本《心灵史》中的自白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李晨和杨晓帆对他革命思想的论证。但是仔细阅读张承志的话,便能发现李晨对《心灵史》研究的一点疏漏。在李晨的逻辑中,张承志红卫兵时期的思想首先被界定为一种为人民;的理想主义;,此后这一理想主义;经过他与具体人民的交往被修正,使他确认了必须站在人民一侧的信念,但随后的实践也使他明白自己与具体人民之间不可消除的隔阂,最后终于走向荒芜英雄;的孤单道路。在这条明晰的为人民;的理想主义演变历史线索中,《心灵史》是张承志转为荒芜英雄;的关键。横向来看,《心灵史》则是张承志与八十年代社会状况直接对话的产品。这里或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心灵史》所集中用力表现的信仰;,为什么在张承志这里得以成为与八十年代对话的资源?也就是说,张承志为什么不以人民;为关键词,而以信仰;为关键词作为与八十年代对话的直接资源?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