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句子人生感悟 面对死亡的感悟的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生死的句子人生感悟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面对死亡的感悟的句子和生死的句子人生感悟的精彩内容哦。
生死的句子人生感悟 面对死亡的感悟的句子
从没想过,时光匆匆,最是不等人。总以为,身边的人会陪伴我们很久、很久……后来才发现,离别总是来得措不及防。
以为自己早就看淡生死了,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想通了也便觉得没什么了。
后来才发现,对于重要的人离去,还是无法从容地去面对。
冥冥中是否有心灵感应?
那天早上,我无意中在本子上写下了: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朋友凑过来看,问我:“你怎么写怎么悲的句子。”“有感而发吧。”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句子,就整个人情绪很低沉,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心思。
到了中午,整个人其实挺疲惫的了,打算睡一会儿。看了一个消息后,便整个人都很不安,睡意全无。
很希望,有个人来告诉我,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是我自己理解错了。
一瞬间,很多种情绪向我涌来,情绪突然间就崩溃了。
很多事情,虽然是一早就有心理准备的,但当事情真正发生的那一刻,还是难受到了极点。心里空落落的。
越往前走,我便越害怕。
往常,每次去看您,您都是笑笑的,很慈祥,很和蔼。我们可以在一块闲话家常,我也可以坐在旁边,静静地听你讲以前年代的不容易。
我很怕,我不想承认你已经离去的事实。即使是到了现在,看着那些照片、视频,总觉得你还在。
当我见到你时,你在静静地躺着。丝毫没有觉得害怕,一次次地看着,在脑海中一次次地刻画您的模样,我总怕,某一天,我连您的模样都模糊了。
总是有好多的事情来不及做,后来曾经的那些想象,再也无法实现了……
还记得,最后一次见面时‘,我握着您的手,说:“等我放假回来再来看您。”你笑笑地应我说好,可再一次回去,却见不到了。
那一次出门后,我控制不住情绪地哭了起来。总是希望,总是祈祷,奇迹能够发生。
换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陪伴与守护。
再次读起纳兰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时,内心只觉得很悲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前读苏轼和纳兰的诗词时,只感觉很喜欢,后来再读,却又是一番不一样的体会。
总是在想,一生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救了那么多的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呢?
虽然这些是不能划等号的,但就是觉得好遗憾,好遗憾。
后来啊,山川是你,溪河是你,星辰亦是你!
我是梓沐,希望啊,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希望时光过得慢一些,希望一切美好都来得及去实现……
夜景发朋友圈的句子(深秋夜晚的心情说说)
深秋夜晚的心情说说
(一) 啊,秋天晚上的声音,我喜欢,我赞美!它使这个金黄的、忙碌的、丰收的世界显得更富有生机。
(二) 夜晚,我在院子里观赏月景。我发现只要我一走,月亮也走一步,真奇怪!
(三) 这天的夜空是那么幽蓝幽蓝的,令人浮想联翩。夜空更像一条无比宽大的毯子,满天的星星像是缀在这毯子上的一颗颗晶莹而闪光的宝石。
(四) 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
(五) 夜,是一个令人冷静思考的夜晚。在这个夜晚,也许有许许多多的人因白天的事实所困惑,而此时此刻,却可以让人抛去一切的杂念,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要怎样去解决。
(六) 这一天的夜空如此蓝和蓝,令人难以忘怀。夜空更像是无与伦比的毯子,天空中的星星就像装饰在毯子上的闪闪发光的宝石。
(七) 一轮明月挂在天上,撒下皎洁的月光,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雾。现在,静静地,一阵风打破了夜的寂静。
(八) 秋天的夜晚是宁静、安详的,也是富有诗意的。
(九) 幽无声的秋夜,人是脆弱的,极致寂静时你很害怕去想未来的种种,多的却是回忆。
(十) 秋天对我来说是美丽的,有跳舞的树叶,有很多水果,风也变了。在秋天的傍晚,这更加美好。田野里有美妙的音乐,使人们在夜晚感到更加舒适与和平。
(十一) 秋天的夜啊!你真是家乡的人间天堂,毫不吝啬地给我们美丽、欢乐!秋天的夜,我为你痴!为你狂!为你的美丽而自豪。
(十二) 秋天的新月似乎戴着面纱,就像一个害羞的女孩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
(十三) 秋天的夜晚,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
(十四) 秋末的黄昏总是很快,但尚未消散。从山上的太阳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消散了。太阳落入西山。
(十五) 清寥凉爽的秋夜,略带些许静寞,些许凉意,些许冷幽,还有些迷恋。思绪,便在这似是迷恋的夜色中时而凝固,时而徘徊,时而神往。
(十六) 在秋天的夜晚,柳树安静地悬挂在路边,阴影笼罩着野草的小路。
(十七) 啊,深夜的声音,我喜欢,我赞美!它使这个金色,繁忙,丰收的世界看起来更加活跃。
(十八) 秋天的月牙不会孤单,因为有星星陪着她。一颗颗星星快活地眨着闪亮的眼睛,像是无知的孩子向科学好奇地眨着眼睛。
(十九) 秋天的夜晚,就像是一艘停泊在岸边的小船,会随风轻轻的摇晃,就像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使我们变得宁静而安详。
(二十) 在秋天的夜晚,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夏天的尖叫声,没有刺激性。
(二十一) 秋天的傍晚在哪儿?它在五彩缤纷的花坛里。菊花披着一身金衣,多像节日的焰火。有的像美丽的珊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使这秋天的晚上显得更加妖娆多姿。
(二十二) 寂静的秋夜,人们脆弱,当你极度沉默时,你害怕思考未来,但更多的是回忆。
(二十三) 秋天的夜晚是孩子们玩耍的好日子。孩子们舒展开双臂平躺在草地上啊凉风习习、秋高气爽。那凉爽的感觉让你误把草地当作池塘。
(二十四) 在秋天的夜晚,这位歌手在郁郁葱葱的高粱,玉米和小米田里唱起了秋天蠕虫的声音,偶尔伴奏一些伴奏,不时吹起雕像,不断地吹着雪茄。
(二十五) 一轮明月挂在天上,撒下皎洁的月光,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雾。
(二十六) 秋天的月牙,好象戴上了面纱,像是害羞的姑娘遮住了自己的半边脸。
(二十七) 在秋天的夜晚,傍晚的乌云飘散后,田野上的烟雾消失了,水清澈,洗净了柔和的秋天夜晚。
(二十八) 秋天的夜空,像一只深蓝色的玉盘。几颗时隐时现的小星星,像钻石般点缀在玉盘四周。
(二十九) 秋天的夜晚是我们唱歌的好日子。让我们改善驴子的声音。沙沙作响似乎伴随着蟋蟀。
(三十) 我喜欢在宁静的秋天夜晚,夜晚像水一样凉爽,我可以听到清凉的露水感觉。
(三十一) 秋天的夜晚,是多么的美丽,那种凉爽的感觉,让人一下子进入了梦乡。
(三十二) 秋天的夜晚,是蟋蟀们歌唱的好日子。蟋蟀们提高嗓子,尽情的歌唱。叶子沙沙的响,好像在为蟋蟀伴奏。
(三十三) 这秋夜的天空,神秘而深邃,我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天空。它似乎要离开这个世界,使人们不再能看见它。然而现在的它却非常蓝,深蓝的天空上点缀着几颗闪亮的星星。
(三十四) 秋夜,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三十五) 秋天对于我来说很美,有翩翩起舞的落叶,有累累的果实,有多变的大风。秋天的傍晚,更是妙不可言。
(三十六) 秋天的夜晚,花儿散发香味的好日子。花儿摇摆着,让风儿把香味带到小朋友家去,让每个人都闻到自己的香味。
(三十七) 秋天的夜晚,灯光球场被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花装扮得异常炫丽,球场中间是漂亮的假山和喷泉,在它们的映衬下,花变得更加美丽。
(三十八) 看那月亮,圆圆的挂在碧蓝碧蓝的天上,银辉万里。那月光清得如水,泼在大地上,泼在院子里,积了厚厚的一层。人们走在月光中,就好像在水中游泳。大地让月光一洗,时间只剩下一片空灵;人心让月光一洗,心中只剩下一片空明,纯洁的就如婴儿一般。
(三十九) 月亮快要出来了。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四十) 这就是秋天的夜晚,带着宁静,带着美丽,带着充实,带着绚丽的光彩。我爱秋天的夜晚,也爱美丽的秋天!
(四十一) 爬上山往下看。眼前是金色。如果仔细观察,您会看到金色的红色和绿色。
(四十二) 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四十三) 秋天的夜晚是我最喜欢的风景,它可以带给我们和平与幸福。
(四十四) 秋天的夜晚是美丽的、迷人的,也是安静的、快乐的,我爱秋天的夜晚。
(四十五) 秋天的夜,没有喧闹的繁华声,没有夏季蝉的叫声,没有满目的烦躁。
(四十六) 秋天的傍晚在哪儿?它在天空里。偏西的太阳倾吐着火红的余晖,使悠然的云朵镶上了一道金边儿,它像彩绸,又像锦缎。那晚霞在蓝天的怀抱里悠悠地聚散,仿佛是挂在天空中的一幅油画。
(四十七) 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四十八) 秋天的夜晚,是看星星的好日子。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明亮。
(四十九) 晚上,我独自一人走在乡下的路上,抬头望着夜空,却发现秋天的夜空是如此美丽。
(五十) 秋夜,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
(五十一) 月亮升起了,但是让云遮住了一半,像乡下姑娘一样躲在树的缝隙中害羞。
(五十二) 秋天的夜晚,不同于白天的美丽。秋天的夜晚,带着宁静,带着安详,同时也富有诗意,就像是一副美丽的图画,引我们深入。
(五十三) 当夜幕降临时,像镜子一样的月亮挂在天空上,像冰冷的瀑布一样涌入广阔的土地。
(五十四) 秋天的夜晚,皎洁的月亮高挂在天空,田野上笼罩着薄纱似的轻雾,微风轻吹,送来稻花的清香。
(五十五) 在秋天,阳光温暖而宁静,秋天的风和柔和柔和,夜空悠扬。似乎所有的好事物在秋天都处于最佳状态,它不像春天那么害羞,夏天那么露水,冬天却内向。
(五十六) 秋天的夜晚,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五十七) 秋意深浓,不久前还能听见昆虫清朗的低鸣,现在只剩下一片寂静。路灯昏暗幽冷,只能勉强看得清道路,远处楼里的灯光朦朦胧胧,散发着丝丝暖意。
(五十八) 在秋天的夜晚,天空很高,新月形月亮静静地悬挂在天空的西南侧。
(五十九) 在凉爽的秋天夜晚,我高兴地来到了宽敞的灯光体育场。
(六十) 秋天的夜晚,是烟花最多的日子。因为国庆节就要来临,烟花有的是红色,还有的是绿色,应有尽有。
(六十一) 秋天,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秋天呈现最佳姿态,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六十二) 夜晚十分,我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的路上,抬头望了望夜空,才发现秋天的夜空是这般美丽。
(六十三) 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六十四) 月光冷冷地洒在院子上。短栅栏上的毛豆叶显示出干燥的颜色。
(六十五) 秋天的夜空就像一块深蓝色的玉盘。适时出现的一些小星星点缀在翡翠盘周围的钻石上。
晒自己养花的句子简短(养花的三大境界)
养花人都是有境界的,从一开始啥也不会的小白,到对植物越来越熟悉,到最后自己成长为养花大神,这中间可都是养花人们一级一级升级打怪才走上来的~今天花花就来给大家说说这养花的境界,花友们可以来看看自己现在正处在哪一个境界上~
一、养花第一境界:小白养花境界
一般来说,刚开始养花的人,基本上都是小白级别的,对植物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基本上都是逛花市的时候,看到什么样的植物好看, 就买什么植物,看到开花的植物也没有意识去了解这种植物到底是不是现在这个季节的,有时候买回家之后,因为买到的植物都是反季节的植物,回家后过了几天就凋谢了。只能凋谢了继续买,买了之后继续养死,把花养成了消耗品,在烧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白养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心泛滥”,没事儿就想给植物浇点水、施点肥,完全不按照植物的需求来,基本都是看自己心情, 所以很多小白养花,植物不知道为啥就黄叶烂根死翘翘,其实基本上都是浇水施肥多了,太涝了或者烧苗了。
新手养花,逛一趟花市不花个上百块心里肯定不舒服,有养花的热情,看到好看的花就买,商家推荐啥就想买,信誓旦旦地说要把自己阳台打造成小花园,最后花也买了,园艺资材也买了,一旦植物养不好,信心也没了。当初刚刚入花坑的小白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呢?
二、养花第二境界:中级养花人
处在这个境界的养花人,对植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什么植物适合养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适合养什么花。褪去了养花小白身上的稚嫩,买花也不再像是养花小白那样,看见好看的植物就会买回家,更多地是考虑植物的适应性, 还有一些基础的植物养护要点,也会提前查好。
一般处在第二层境界的养花人们,对植物是有感情的了,如果一株植物要是生病生虫了,也有一些治疗的措施,知道上网查一些资料了。植物养的也不错,任何植物都有涉猎,不过也没有对某一种植物特别精通,养花就是为了满足日常爱好。
三、养花第三境界:养花大神
处在养花第三个境界的人,一般都是在园艺圈子待了很久的人了,看多了繁花似锦的植物,倒是对某一种植物情有独钟,养花就喜欢养某一种植物,并且对这种植物的所有品种都很熟悉,包括这种植物生病、生虫等,养花大神们都非常熟悉了。一句话,大神们都是养花金字塔顶端的人,养花的面可能不是很广,但是很有针对性哦!你是不是这样的养花人呢?
关于养花人的境界,花友们都处在那一层呢?可以在评论区里聊聊哦~
感悟生死的经典句子(孔子曾说生死有命)
文|颜小二述哲文
有人爱说“死生有命”,其实较常见的说法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出自《论语》,内含孔子“天命论”,即在孔子的观念中,人的命运由天定,人这一生无论富贵也好、贫困也罢,其实更多是“天”的安排。
当然,今人看来,孔子所提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普遍意义来说,还是相对消极的存在,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价值观,比起“生死有命”,颜小二更倾向于“人定胜天”。
但是这是不是说孔子的“天命观”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呢?颜小二希望各位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孔子的“天命观”。他的“天命观”在那个时代,一方面,是极具进步性的言论;另一方面,也更多是他对自己一生,甚至很多和他一样不得志之人的一种“安慰”;同时亦体现了孔子就理想信念践行方面,对功利追求的绝对剥离,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境界。从孔子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与“自我奉献”之使命感相似的精神,这一点是今人所缺乏的。
1、对周礼的继承与改革,孔子心里那个决定命运的“天”
我们知道,孔子一身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而孔子所提倡的“礼”,是以“周礼”为基础的,但是孔子对周礼的继承,并不是全盘照搬,他有他的进步性“变革”,这种“改革”相对社会变革来说,没有那么“明显”与“突出”,会隐晦一些,但是只要我们细品,就不难看到孔子思想的“庐山真面目”。
对殷商和周王朝有点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殷商、以及周王朝时期,都是奴隶制社会,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在信仰与文化方面下了大功夫。就那个时期而言,最能牵制人的,当属人对“未知而绝对强大”的“天”的力量的敬畏。于此,在商周时期,就当时的文化特色来说,“天”是有人格的,而且“意志之天”是可以巩固君主权位的。
时代的进步一直伴随着人类逐步脱离蒙昧。对于“天”,周王朝相较于殷商,有较大的进步性,而孔子所在的春秋又相较于周王朝,亦有较大的进步性。
殷商时期,“意志之天”是君主一脉的祖先,君主便属于“天之子”一般的存在,于此,“意志之天”会“独佑”殷商王族血脉这种说法,便成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在这种“信仰”的逻辑关系之下,万民没有不臣服的道理。
到了周王朝时期,周公创造性将祭天与祭祖分开,并指出“意志之天”是所有人的“天”,并非独佑君主的存在,君主虽然是“天”选出来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天”会无视“君主”善恶,更不会包庇君主,如果“君主”德不配位,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商纣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于此,“意志之天”从商王朝时期属君主独有,到周王朝,就成了所有人的“天”。
到了春秋的孔子这里,“天”又有了变化,孔子的一大进步性就在于,他把天之“人格神”的外貌丢弃了,并没有把“天”描绘成直接发号施令的存在,但是孔子那里的“天”依旧是主宰一切的存在,于此才有了孔子那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2、“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孔子与命运的和解
孔子对于命运,有积极的一面,亦有消极的一面,而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在颜小二看来,更像是他和命运的“和解”。为何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我们知道,孔子虽然是照亮万古黑夜的“至圣先师”,但是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利,他想宣扬自己的思想,但是却处处受阻,有“困于陈厄于蔡”的危险经历,也曾被路人嘲笑“累累若丧家之犬”,他周游列国,被质疑、被嘲笑、被驱赶,但是他没有放弃过心中的“信念”,有人笑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却坦然接受,依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大抵是一种“不问东西”的精神,他的一举一动从回来不是“目的导向”的,他将自己失败的结局、颠沛的生活,看成是“天意”、是“命运”。但是,即便是“天意”,是“命运”,都不影响他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的行为,这是他的信念与信仰。
我们从更大的角度来俯视孔子的生平以及他对命运的看法。也就是说,命运的好坏,这是结果性导向,孔子左右不了,但是左右不了结果,不代表自己就可以不去做、不去尝试,面对在孔子心里近乎“不可抗”的失败命运,他依旧坚持“作为”,坚持“有为”,这是孔子的伟大与超脱之处。
而其“天命观”,从这种程度来说,也是积极有为而总是以失败落幕之孔子与命运和解的方式。
3、我们当继承的,是孔子的“生死有命”背后的“不问东西”
要说今人最缺乏的是什么?颜小二觉得,大概是“耐性”吧,快节奏发展的今天,人们更注重实际利益,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干好应该干但几乎没有收益的事,人们趋向于寻求高效快速的“获利”方式,于此,浮躁和功利让人们的生命变得“虚胖”,人的自我价值,在这种功利中渐渐被腐蚀,最后空留躯壳,也是可悲。
但我们必须明白,每一次社会的巨大进步,都是一些“不问东西”的人,燃烧生命换来的。
“物质利益”不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意义,“不问东西”的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当是我们现代人最应该培养的内在涵养,这能增加我们的生命的“质量”。
就孔子思想来说,颜小二不建议各位脱离孔子时代去批判“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中的意志之天下的“命运”,这虽是现代社会以来人人都能一眼看出来的东西,但老祖宗对“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要看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进步性,并且能够结合当下,从老祖宗留下的珍贵人文宝藏中寻找最本原的动机,并汲取他营养,比如,体味孔子之“生死有命”背后的“不问东西”。
颜小二在努力着,你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顾名思义造句子(冯骥才的天津)
指指点点说津门(下)
文 / 冯骥才
3
从生活表层看,三十年代的天津与上海何其相像!
洋房、洋车、教会学校、回力球和赛马、咖啡馆与黄油蛋卷、夜总会、溜冰场、无声与有声电影、圣诞夜、专卖舶来品的洋货店、钢琴教师、拜尔药厂的阿斯匹林,手摇电唱机、三明治,以及常常写错了字母的英文广告……然而半个世纪后,重新开放了的上海马上找回昔日那些洋洋得意的感觉,并在文化形态上一脉相通地衔接上。天津却空空如也,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自己的昨天丢失得一干二净。上面所说的那些小洋楼在半个世纪来革命大潮反复的涤荡下,几易其主。如今只剩下褪了色而黯淡的建筑躯壳。近代史上赫赫名人的故居,如今连楼中的住户也全然不知。八十年代以来,当年上海洋行的老职员回到外滩的合资公司里重新谋到旧日的差事时,天津中街上的那些洋行纯粹成了死去的遗物。我翻着上海年轻人写的《上海的风花雪夜》和《上海的金枝玉叶》,心想天津已经没人能有声有色地叙述出历史上那溢彩流光的一页了。难道天津的三十年代只是一种“一过性”的文化,就像重庆的陪都文化?但陪都不过八年,天津近代文化形态至少辉煌了半个多世纪!
内中的缘故,有一点应当肯定,天津租界舞台上的那些人物一半以上是来自外地。单是来自京都与各地军阀要员寓公式人物就不可数。简要举例如:吉鸿昌、张学良、顾维钧、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孙传芳、溥仪、曹锟、张自忠等,开个名单至少数百座这种名宅与故居。他们并非将天津作为退隐后的安身之地,而是营造一个避风的小码头。他们本来与天津本土并无更深的血缘,倘若一去,两不相依。至于由工商起家的实业家,虽然名声显赫,但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相当脆弱。起步不久,便进入五十年代的彻底改造,失去了实在的性质。历史拦腰中断,生活翻然改观。六十年代“文革”一来,这一带就是轰击的重点。此间的历史人物藏龙卧虎,曾极其强烈地刺激着革命小将们的敌情想象。家家清洗,扫地出门。人一散,活态的人文不存,全然失去了元气。天津卫这点面积有限的“洋”的东西就净光光。
京剧大师马连良住过的“疙瘩楼”,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洋楼风情”部分
天津邮政博物馆所在的“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艺博场馆”部分
往深处说,天津的近代文化,只有生活文化形态,但无思想文化形态。尽管一度天津受西方文化和科技影响方面在中国占领先位置。无论海关、城建、邮政、电报、媒体,还是火车、电车、自来水、电力,乃至教会带进来的乒乓球、羽毛球、风琴,以及博物馆艺术馆,等等。但并不能因此说天津对外来文化持欢迎态度。因为在一九一九年以前,西方文化是强加给中国人的。而且这些文化形态基本上存在于租界中,对本土的天津人的影响有限。
近代天津曾出现过些许主张维新、思想活跃的刊物。甚至还有一些开明进步人士如严复、李叔同等人走到过社会的台前。我读过华承沄撰写的《维新人物考》,是一本西方哲学家、政治家和发明家的评介性的人物传记,其中包括马克思和黑格尔。这是天津人向世界伸去的最长的触角了。然而,这些思想活跃的人物并不能形成气候。不少人建功立业还是进京或者南下之后才做到的。有人以为,这与天津历史重商轻文有关。我想,更深的缘故则是,旧日的天津与京都近在咫尺。皇城根下任何响动都能传入大内。历史上本地府县道台的做官要诀便是小心翼翼,不显山不露水,切勿惹事生非。这就决定了此一方天地中,思想上但求平庸无奇,算盘珠尽可去精打细算。正为此,天津在迅速发展为北方商业重镇的同时,外来的思想文化却未产生深刻影响,那么外来的生活形态也只能是一时的时髦而已。时过境迁,过往不存。这样,也就造成了地方文化的保守性。
这文化上保守性的更深远的背景,则由于天津是中外政治军事冲突的前沿。自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一半以上与天津有关。一八六〇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七〇年天津教案,一九〇〇年义和团运动,等等。列强的霸悍凌辱与强烈的民族自尊酿成一种排外情绪,曾经深深积淀在本地的文化心理中。故而,上海与天津虽然都是最早接受外来事物的大城市。但上海的文化心理是崇洋,而天津——只有在租界内与上海近似;本土的大众对于“洋”字,从不顶礼膜拜,最多也是好奇而已,此外还要加上挺强硬一条便是,不买洋人的账。
光绪年间出版的张焘《津门杂记》在描述洋人溜冰(俗称跑凌鞋)时,有一段话曰:
所谓跑凌鞋者,履下包以滑铁,游行冰上为戏,两足如飞,缓疾自然,纵横如意,不致倾跌,寓津洋人亦乐为之,籍以舒畅气血,甚妙。诗曰:
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
这便是天津本地人对洋人的典型态度。好奇之中尚不失一种冷眼旁观者戏谑的意味。这戏谑中藏着一种隐隐的对抗。
清末民初的老西开教堂,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地方风物”部分
老照片里的“张园”(孙中山北上在津期间居住地),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名人居所”部分
4
谈到天津的本地人,就要说说本土的天津。本土二字,顾名思义,便是本来的和土生的。这是天津的另一半——与租界本质全然不同的最根本的一半。
这里的天津人全说天津话。
一位友人曾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天津与北京距离不过二百里,为什么语言差别那么大?甚至它与自己周边的郊县的语言也绝不相同,完全孤立地存在几十平方公里之内。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并形成这样顽强又顽固的方言?
在语言学中,这叫方言岛现象。方言岛的形成必定有一个极特殊的原因。
如果结论式地说明天津方言岛的来源,便是明代朱棣“燕王扫北”时,从安徽宿州市一带招募士兵而带来的安徽方言。仔细嚼味起来,安徽话与天津话确有几分同音同调。但方言决不只是一种腔调。当天津人把其独特的文化与地域性格置放其中,那外表的徽腔就隐形不见,分明是热辣率直、味儿浓厚的天津话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语言是活生生地域的人。
天津是几次黄河迁移改道大泛滥时创造出来的。它用千千万万吨泥沙把大海填成陆地;大海退去时反过来将千千万万吨盐碱留在泥土里。盐腌碱烧,便造就了天津人一副火热的肠子。此地人素来急公好义,守望相助,人情味十分浓重。尽管城市中大街小巷不讲正南正北,随意横斜,外地人却很少在天津迷路。天津人逢到外地人问道,必定是详尽指点。甚至还会做向导来送一程。
平原城市的前身大多是码头,码头脾气是天津人性格的骨架。码头上的生存原则是硬碰硬。其优胜劣汰,有点像大自然的规律。天津人钦佩有真本事的能人,对没能耐立刻喝倒彩。所以过去走江湖唱戏的都必须到天津码头闯一闯。闯不过天津过不了关。张君秋说天津的观众最有情也最无情。凡是想在天津露头露脸,必定得拿出真能耐。所以天津对本地出名的手工艺人的称呼极其特别——姓氏加上他拿手的绝活。如“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等等。市井能人是天津人文的一大特色。
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作品《吹糖人》,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津门风情”部分
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的表演,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津门风情”部分
在码头立足,不能势单力薄。成帮成伙的小团体成了此地的市井社会的基本单元。民间的小团体常常以“会”的名义存在。各会都有严格的会规。有板有眼,“家法”极严。这便使天津社会生活的深幽之处,莫能见底。为了生存,从民间花会(皇会)组织到救火的水会,各会之间竞争极强。此地人偏偏逞强好胜,喜欢表现,益发显得生气勃勃,人气旺足,再加上商埠崇尚火爆,于是大城市中年俗最盛当属天津。除旧更新的鞭炮亦以天津放得最凶。年年子午交时,万炮轰天,夜空如火。天津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城市唯一不禁炮的特殊一例。
天津百姓生活,重市井有过于社会。讲穿不如讲吃,讲吃却不讲排场。讲究把白米白面做得有滋味。这样,天津便从没有自己的“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满汉全席一律来者不拒,天天吃的是别人的“饮食文化”。顶出名的食品反倒是一口一个肉丸子的狗不理包子。再有便是各种小吃。小吃属于日常生活的内容。七六年天津闹地震,老百姓在大街小道上搭满简易的“临建”。居然有不少人家,在小围墙和房沿上,花花绿绿摆上一排排花盆,照旧把日子过得生意盈盈。天津最迷人的生活在市井。天津的艺术很少有凌驾于市井之上的沙龙艺术或什么纯艺术,而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以曲艺杂技、梆子落子为主的市井文化。
然而,天津人似乎对市井生活有种过分的依恋。虽然这里最早的原住民也都是移民,但天津人在我国大城市中是最恋家的。可能这地方有鱼有虾,有吃有喝,有戏听有杂耍看。商机又多,活着不难,何况还有美味的小吃娱悦口舌,这便消解和抑制了天津人的创造性。“混”字便是市井中最流行的活命哲学。大大咧咧,得过且过,温饱自足,知足长乐。天津人说话喜欢戏谑,有浓厚的自嘲成分,但并非黑色幽默。天津人的自嘲是语言的笑料和生活的调料。它使生活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任何地域的人都有劣根性,可是天津人这种的惰性和恋家,又与他们浓郁的生活情致热乎乎混在一起,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文化。对于外人讲,这是一种人文特征;对于自己讲,则是一种永远的魅力。
最好吃的煎饼馃子是自家楼下的,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多彩生活”部分
正月十五杨柳青灯会,图片选自《天津文化地图》“多彩生活”部分
5
本土的天津一切,全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不可动摇的。近代的天津一度受到外部冲击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则缺少深厚的根基;而且这种冲击时间太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缺少契合,没有像上海那样形成了一种地域的文化心理,过后便飘然而去。它像传说中的幽灵岛那样,一度风情万种地冒出海面,随后又消逝得无影无踪。一种新的外来文化,只有进入原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才算扎下根来。
现在看来,在近代天津城市的流变中,真正发生作用的还是本土的码头文化。这一历史空间造成的炽烈爽利、逞强好胜、充溢活力的地域性格,是本世纪以来运用外来商机,将天津发展为北方商埠的人文基础。如果天津再发展,一定还离不开它。问题是怎样克制自己地域的局限了。
任何地域文化,它都有优根,也有劣根。它们像一张纸的两面,孪生一对生出来的。无法选择。于是,文化思考的意义则是,怎样阐发它的优根,扼制劣根。更聪明的则是利用劣根。
写到这里,我停下手来,不再指指点点。指点多了,反被别人指点,这我深知。
1996.6.16 天津
冯骥才的天津 | 指指点点说津门(上):过去曾经有“两个”天津
天津文化地图
副标题:热爱我求学的城市
作者:冯骥才 主编、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编制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6
页数:260
装帧:平装
ISBN:9787544784122
以上内容是关于生死的句子人生感悟和面对死亡的感悟的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